潤餅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潤餅卷是春卷的一種,流行於台灣、福建地區,又稱潤餅、嫩餅菜,這是一種比春捲更為古老的吃法。「潤餅」並不不像春捲那樣需要油炸才能食用,福建和臺灣一帶的家庭再新年和尾牙以及清明節時會以潤餅皮此來祭祀祖先,之後家族成員圍據一桌,食用者挑選自己喜愛菜色加上花生與糖粉以潤餅皮包裹後食用,是屬於福建台灣一帶家族聚會的重要飲食。
[编辑] 製作
「潤餅」餅皮有兩種,一種是以麵粉加水揉韌,成直徑約15至20厘米的圓形薄餅坯,放入烤爐烤成;另一種是將麵粉加水反覆攪打成質韌的溫麵團,抓在手中,在文火小平鍋上旋烙,拭成其薄如紙的餅皮,名曰「拭餅」。餡料通常用胡蘿蔔、冬筍、青豌豆、豆乾、包菜、球菜、豬肉、墨魚、煎雞蛋絲,蠔或蠔煎、蝦仁等,分盤上席,或炒成大雜燴。輔料方面,有油爆米粉絲、油焙海苔、糖拌炒花生末、麻蓼、蔥、蒜、芫荽等。食時以薄餅皮包裹餡料和輔料,捲成圓筒狀,雙手握著就食。
[编辑] 起源
遠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開始,就有在春天以五辛盤祭祀春神的禮俗,五辛盤內容為大蔥、小蒜、韭菜、香菜、蕓薹,再祭祀春神後食用這五辛,以求開五臟、去伏氣的保健效果,但因五辛味道辛辣,單吃難以入口,於是後來逐漸發展以麵餅包裹五辛成為春餅來食用,春餅也就成了潤餅和春捲的前身。自東晉開始中原數度戰亂使中原人士大舉南遷閩避難,以致今日福建台灣一帶再吃潤餅還保有古代吃春餅的習俗,桌面無論菜色多少,內容一定必須具備五辛在內,僅蕓薹以虎苔代替。吃潤餅在閩台一帶是家族一年中重要的聚會禮節,僅家族成員食用,不會用來招待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