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流行性感冒 分類系統及外部資源 |
|
電子顯微鏡觀察到的流感病毒(x100000) | |
ICD-10 | J10., J11. |
ICD-9 | 487 |
DiseasesDB | 6791 |
MedlinePlus | 000080 |
eMedicine | med/1170 ped/3006 |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流感病毒一般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是一种传染病。它是由黏液病毒科的RNA病毒导致的。流感每年在温带的秋冬季节大量流行,与病毒有关的严重并发症导致了在危重患者中有较高的死亡率。
流感和傷風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兩者的前期病徵亦非常相似,而且傷風也被稱為感冒或普通感冒,故此不少人常將兩者混淆。
目录 |
[编辑] 流行程度
流行性感冒按照流行之程度可分為世界大流行(pandemics)、地區流行(epidemics)、局部地方流行(localized outbreaks)以及零星病例(sporadic)。
[编辑] 类型
有三种类型的流感病毒:
- 甲型(A型)流感病毒:感染哺乳动物 (人类、猪、雪貂、马) 以及鸟类
- 乙型(B型)流感病毒:只感染人类。它表面突起的只有一種蛋白質,較為簡單。但蛋白質的順序會有不同。乙型病毒爆發時也會引起地區流行(epidemics),但是疾病的產生通常較甲型病毒溫和。
- 丙型(C型)流感病毒:只感染人类,並不會引起嚴重的疾病。
[编辑] 甲型流感病毒
甲型流感病毒以病毒表面突起的兩種蛋白質(Hemagglutinin及Neuraminidase)來区分。甲型病毒共有16種不同的Hemagglutinin以及9種不同的Neuraminidase,命名上便以H1N1,H2N2依此類推來命名。目前僅確定H1N1、H2N2、H3N2這3種會感染人類。另外H5N1禽流感雖然暫時未有人類之間互相傳染的證據,但世界各地衛生部門正密切關注其引起世界大流行的可能性。
甲型病毒最常見也易引起世界大流行(pandemics)及地區流行(epidemics)。
甲型流感病毒在不同物種間的傳播以及重組曾見於豬、人、鴨及火雞,引起1957年及1968年世界大流行的人類流感病毒均含有類似禽類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斷。
[编辑] 流行病學
[编辑] 季節性變種
流行性感冒在冬天到達高峰流行,并且,因為南北半球年間有冬天,每年實際上有二個不同流感季節。 這就是為什麼世界衛生組織(協助由全國流行性感冒中心)每年提出對二種不同疫苗公式化的建議; 一為北和一个為南半球。
它不是完全地清楚流感的爆發為什麼季節性地發生而不是一整年。 一可能解說是,因為在冬天期間,人們經常在戶內工作,他們經常是在非常接近的傳染網絡,并且這促進流感以面對面形式加快傳染。 特別是冷的溫度導致乾燥的空氣,由於脫水黏液會防止身體有效排出病毒微粒。 病毒在被暴露的表面(如門把、工作台等等)也許令流感在冷的溫度下較易長期生存。 而北半球寒假季節增加的旅行在流感傳播也扮演一個重要角色。急速傳染的因素很可能是病毒的飛沬會在較冷的環境(少於5裡°C)與低的濕度會較易生存。然而,在傳染率上的季節性變化在熱帶地區也發生,主要在雨季期間,并且按傳染圖象峰頂來看。在傳染網絡上的季節性變化會很定期,另外一個主要因素在其他童年疾病例如痲疹和百日咳,流感也許也扮演一個角色。 這些小季節性作用的組合也許令疾病週期變化。H5N1病毒在人和鳥陳列季節性扮演著重要角色。
解釋季節性的一個假設在流行性感冒傳染是維生素D水平的作用在免疫對病毒。1965年這個想法由羅伯特・埃德加首先提議。他提議流行性感冒流行病的起因在冬天期間也許不常接觸太陽因而吸收不到維生素D,在皮膚受太陽(或人為)和紫外輻射生產維生素D的影響。 這可能解釋流行性感冒在熱帶雨季期間流感數目會較少,而且為什麼流感爆發常常發生在冬天和,當人們呆在室內,遠離太陽和他們的維生素D水平時请落。 此外,有些研究建議執行魚肝油,包含很多維生素D,可能減少呼吸道傳染的發生。
[编辑] 流行病和大流行病傳播
當流行性感冒由各種各樣的流感病毒的種類造成,在任何一個特定年,一些流感病毒種類可能會滅绝,令環境創造出一種特有的流感病毒時,而另外這些流感病毒也可能導致大流行病。 一般,在一年的南北二個流感季節(北半球和南半球),通常這些流行病會在全世界做成約五十萬人死亡,有些新創造出來的病毒是一種較溫和的病毒,因而只做成普通流行病。 雖然流行性感冒的發生可能廣泛變化於幾年之間,通常這些普通的流行病也會在美國做成36,000人死亡和超過200,000人需要住院治療。每當十到二十年,大流行病便會很大機會發生,傳染流感的人口很可能會有很高的比例,并且可能殺害上百萬人民(參見歷史部分)。
新的流感病毒生產的經常變化的是外圍的蛋白質。通常會變化在血凝素和神經氨酸苷酶抗原導致病毒的表面出現變異。 這稱抗原變異,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創造出前所未見的品種,直到其中一個變形最終達到更高的程度時,變得人類的免疫系統學習到流感的特性時,因而導致流感會在人的傳播網路迅速地清除。[76]相反,當流感病毒的血凝素,他們也許由另外一種流感病毒獲取到新的抗原,如在鳥流感病毒和人的流感病毒之間; 這稱抗原轉移。 如果人的流感病毒變種得很強的抗原,流感將會很易入侵人類,并且新穎的流行性感冒將無法控制地急速傳播,做成大流行病。
[编辑] 抗原性转变
流感病毒的抗原性转变(antigenic shift)大約兩三年來一次,造成一些地區小規模流行或大地區、甚至全國大流行。每次的流行,會使一些人產生抗體,有抗體的人如越來越多,慢慢就不流行了。
病毒就會再變,而在十到三十年病毒會出現一個「大變貌」(抗原更换),變的地方是在H或N,比方說H3N2變成H2Nl,由於所有的人都幾乎沒有抗體,所以就會形成全世界的超級大流行。
二十世紀已有四次,1918-19年的西班牙流感造成全球二千萬人死亡(也有说1亿),1957-58年的亚洲流感造成美國七萬人死亡,1968-69年香港流感造成美國三萬四千人死亡和1977年俄羅斯流感。
新亞型病毒肆虐幾年後,有抗體的人也多了,此時又開始小變貌,使人再得病。不過B型病毒只有小變貌,不會大變貌,而造成的症狀及流行也似乎較輕。
[编辑] 病徵及藥物
流行性感冒是由病毒引起,因此服用抗生素是沒有療效的。
- 頭痛、肌肉疼痛及發燒:一般止痛退燒藥,如对乙酰氨基酚,具止痛退燒功效。
- 流鼻水、打噴嚏: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s),可幫助收乾分泌,減少鼻水。
- 鼻塞:偽麻黃素(pseudoephedrine),可令血管收縮,改善病情(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或甲狀腺功能過旺者須在醫生處方下服用)。
- 痰多咳嗽:guaifenesin/bromhexine/acetylcysteine具化痰功能。
- 疲憊(可能为极度疲惫)
- 喉嚨痛
[编辑] 表现
- 起病急,高热乏力,全身酸痛和疼痛,头痛突出,全身中毒症状重。
- 根据感染病毒的不同类型,呼吸道症状轻重不同,大多有喷嚏,鼻塞,流涕,咽痛,轻咳,少量白色的黏痰。
- 根据其临床表现不同,病情轻重也不同,又分为单纯型、肺炎型、中毒型、胃肠型四种。病轻者可2~3日恢复,重者1~2周,或一個多月。
- 血液常规检查:无并发症的流感,白细胞计数正常;血沉可增快,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多,有继发性感染时,血中白细胞增高。
[编辑] 预防
感染流感病毒或免疫接种后,可获得暂时的对同样血清型病毒再感染的免疫力。
[编辑] 流行性感冒與一般感冒的病徵比較
病徵 | 流感(Influenza) | 傷風(Cold,即普通感冒) |
---|---|---|
易发作期 | 每年10月至第二年3月中旬,通常每2至3年流行一次 | 无季节性 |
發作期 | 突然 | 漸進 |
全身症状 | 全身症状重而呼吸道症状轻 | 全身症状无而局部症状重 |
發燒 | 常見,且溫度高超過38.3℃,維持3至4天 | 少見 |
咳嗽 | 有時會很嚴重 | 乾咳 |
頭痛 | 明顯 | 少見 |
肌肉痛 | 嚴重(以背部和腿部最为明显) | 輕微 |
疲勞感 | 表现强烈 | 微弱(可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 |
虛弱 | 維持2至3週 | 輕微 |
胸部不適感 | 常見 | 輕至中度 |
鼻塞 | 偶爾 | 常見 |
打噴嚏 | 偶爾 | 經常 |
喉嚨痛 | 偶爾 | 常見 |
病程(不包括并发症) | 1至2周或更长 | 4至10天 |
感染后的免疫力 | 强(可维持8至12个月) | 弱 |
[编辑] 对流感的认识史
在17世纪,意大利医生认为流感与黄道星座之间有某种联系,当太阳位于金牛座、双子座、狮子座、室女座以及摩羯座时,流感对人体的危害会减弱。直到1933年,人们才发现病毒是导致流感的真正原因。
[编辑] 主要的流感大流行
流行时间 | 流感名称 | 毒株 | 危害(死亡人數) |
---|---|---|---|
1918年至1920年 | 西班牙流感 | (可能为)甲型流感病毒(H1N1) | 全球范围内造成了2000万-4000万人死亡 |
1957年 | 亚洲流感 | 甲型流感病毒(H2N2) | 一百萬 |
1968年 | 香港流感 | 甲型流感病毒(H3N2) | 一百萬 |
1977年 | 俄罗斯流感 | 甲型流感病毒(H1N1) | |
1999年11月~2000年4月 | 欧、美、亚三洲流感(最严重为法国) | H3N2亚型 | |
2008年3月~2008年?月 | 香港流感 | 甲型流感病毒(H3N2) |
- 資料來源:Influenza 2006
[编辑] 參見
[编辑] 外部链接
Some of this article was originally from the public domain CDC publication http://www.cdc.gov/ncidod/diseases/flu/fluinfo.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