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文为 中國歷史系列條目之一 |
|||||||||
史前时期 | |||||||||
传说时期 | |||||||||
夏朝 | |||||||||
商朝 | |||||||||
周朝 | 西周 | ||||||||
東周 | 春秋 | ||||||||
戰國 | |||||||||
秦朝 | |||||||||
汉朝 | 西汉 | ||||||||
新朝 | |||||||||
东汉 | |||||||||
三国 | 魏 | 蜀 | 吴 | ||||||
晋朝 | 西晋 | ||||||||
东晋 | 十六國 | ||||||||
南北朝 | 宋 | 北魏 | |||||||
齐 | |||||||||
梁 | 东魏 | 西魏 | |||||||
陈 | 北齐 | 北周 | |||||||
隋朝 | |||||||||
唐朝 | |||||||||
元朝 | |||||||||
明朝 | |||||||||
清朝 | |||||||||
中華民國 | |||||||||
中华人民 共和国 |
中華民國 (見台灣問題) |
||||||||
吴国(222年~280年5月1日)是中国三国时期由孙权建立的政权,史称孙吴或东吴,在三国之中,水軍最強,佔領揚州與荊州大部地區及交州全境。與曹魏、蜀漢合稱「三國」。
目录 |
[编辑] 歷史
東漢末年,吳郡富春人孫堅任長沙太守,曾帶兵參與討伐董卓,并在董卓討伐戰中得到了傳國玉璽。191年(初平三年),孫堅征荊州劉表、黃祖時戰死,年僅37歲。其子孫策在孫堅死後投靠袁術,向袁術借兵馬,率兵攻佔揚州。在袁術自行稱帝后,與其決裂,自立門戶。曹操控制的許昌朝廷拜其為討逆將軍,封吳侯。建安五年(200年)夏,孫策被前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暗殺,死亡,時年二十六歲。孫策死后,其弟孫權繼承其兄遺志,在短時間內穩住了江東形勢。其后孫權一方面鎮壓揚州境內的山越反叛,同時三征黃祖,謀求據有荊州。
建安十三年(208年),荊州牧劉表死。曹操軍也在這時南下征荊州。繼任荊州牧的劉琮投降曹操。曹操在獲得荊州之后,進一步謀劃攻打孫權占據的江東。后孫權聯合劉備,在赤壁之戰中大破曹操。此後曹操退守北方,占据荆州(今湖南、湖北、河南南部)北部的南陽郡、江夏郡局部及南郡局部地區。孫權派周瑜攻打江陵。這一時期,劉備則攻下了荊州南部的長沙、桂陽、武陵、零陵四郡。后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同時在建安十五年,孫權取得了交州。在劉備取蜀之后,孫權向劉備索討荊州,最后雙方同意以湘水為界,長沙、桂陽、江夏屬孫權;零陵、武陵、南郡屬劉備。建安二十四年,孫權向曹操稱藩,派呂蒙趁關羽攻襄陽時襲奪荊州,至此劉備勢力被逐出荊州。
220年曹丕稱帝,次年劉備稱帝,分别建立魏、蜀。劉備稱帝后,即以復仇之名向孫權發動夷陵之戰。孫權先向曹丕稱臣,被封為吳王,都武昌(今鄂州市),以避免兩線作戰。222年,劉備在猇亭被吳將陸遜擊敗,幾乎全軍覆沒,劉備不久就在永安病死了。戰爭結束后,蜀相諸葛亮遣鄧芝出使吳國,兩國恢復同盟。孫權斷絕了與曹魏的短暫同盟,導致魏文帝曹丕先后三次對吳用兵,均無功而還。后曹休又在228年對吳用兵,亦遭失敗。黃龍元年(229年,魏太和三年,蜀建興七年)四月丙申,孫權稱帝,國號吳,改元黄龙,是為吳大帝。
嘉禾二年(233年),孫權封割據遼東的公孫淵為燕王,并派使者與軍隊渡海,試圖控制遼東,結果使者被公孫淵斬殺。同時數次攻打魏國,但皆無功。赤烏四年(241年),孫權的長子孫登死亡。次年孫權立孫和為太子,不久又封孫霸為魯王,引發「二宮之爭]」,又称“南鲁党争”,朝中大臣亦分為兩派。最終孫和被廢,孫霸被賜死,名臣陸遜亦在二宮之爭中被逼死,最后幼子孫亮反而被立為太子。吳國经此事件,非但皇室遭刑,而且举国分歧,埋下内部斗争的祸根,逐渐開始衰敗。
252年四月,孫權駕崩,享年七十一歲。孫亮即位,改元建興。由諸葛恪、孫弘、孫峻等輔政。253年春,諸葛恪征淮南,慘敗。諸葛恪被孫峻所殺,大權落入孫峻之手。256年孫峻病死后,事付從第偏將軍孫綝。后孫綝廢孫亮為會稽王,改立孫休為帝。不久孫綝又為孫休所殺。元興元年(264年),孫休病死。這時蜀漢剛亡,交趾又叛吳降魏,東吳國內形勢不穩,欲立一個較年長的君主。左典軍萬彧向丞相濮陽興、左將軍張布推薦孫和的長子孫皓即位。孫皓即位之初曾一度施行仁政,但不久其殘暴一面就開始顯露。民怨不絕。幸陸抗、陸凱等人的全力支撐才讓吳國茍延殘喘。274年,陸抗死。咸寧五年,晉武帝下令分六路大局伐吳。晉軍勢如破竹,吳國防線快速崩潰,孫皓投降,吳亡。
吳國滅亡時,領州四、郡四十三、縣三百一十三、戶五十二萬三千,米谷二百八十萬斛,舟船五千余艘,后宮五千余人[1]
[编辑] 經濟
由於吳國據處江南,而這一帶在三國時還是人煙不稠密之地,孫權一登位後已設置農官,實行屯田。由於地處海邊,吳國在造船和鹽業都相當發達,甚至遠超曹魏,同時海上貿易亦有所興起。單是所生產的船隻,高度已達五層,動輒可載數千人。
由於三國時中國的經濟重心仍在北方,東吳一帶在當時更被視作是蠻夷之地,所以即使有所開發,也不過是中國南方開發的最早階段。單在人口計,雖僅次於曹魏,但數字則遠遠不及。
[编辑] 政治
東吳在政治上大體跟東漢相近,地方上仍實行行州郡制,中央方面也是同樣。唯一不同者,則是東吳主要受江南本地豪族影響,單是在朝朝臣,有不少顧姓人士(如顧雍)、朱姓人士(如朱然)、陸姓人士(如陸遜)和張姓人士(如張溫),就時後世稱為吳四姓,這些世族都是漢朝時長居江南的望族。
[编辑] 行政區劃
[编辑] 文化
[编辑] 封爵的大臣
受封者:41位
皇族:9位
- 孫和:南陽王
- 孙霸:鲁王
- 孫奮:齊王
- 孫休:琅琊王
- 孫亮:會稽王
- 孫慮:建昌侯
- 孙峻:富春侯
- 孙英:吴侯
- 孙松:都乡侯
大臣:33位
- 張昭:婁侯-221年
- 顧雍:醴陵侯-226年
- 呂蒙:孱陵候-220年
- 朱然:当阳侯-223年
- 吕岱:番禺侯-226年
- 步騭:臨湘侯-229年
- 陸遜:江陵侯-229年
- 陆景:毗陵侯-274年
- 呂範:南昌侯
- 韩当:石城侯-222年
- 周泰:陵陽侯
- 潘璋:溧阳侯
- 諸葛瑾:宛陵侯
- 朱桓:嘉興侯
- 陸凱:嘉興侯-264年
- 潘濬:劉陽侯
- 文钦:谯侯
- 虞汜:余姚侯
- 诸葛诞:寿春侯
- 丁奉:安豐侯-252年
- 周胤:都乡侯
- 陈表:都乡侯
- 徐盛:都亭侯
- 陈脩:都亭侯
- 魯淑:都亭侯
- 骆统:新阳亭侯
- 韦昭:高陵亭侯-264年
- 程咨:亭侯-229年
- 凌封:亭侯
- 凌烈:亭侯
- 黄柄:关内侯-229年
- 周鲂:关内侯
- 陈永:侯
[编辑] 追封諡號的大臣
有追封諡號的大臣有4位:
皇族:1位
- 孫登:宣太子
大臣:3位
- 張昭:文侯
- 顧雍:肅侯
- 陸遜:昭侯
[编辑] 君主列表
庙号 | 谥号 | 君主名 | 年號 | 年期 | 陵墓 |
---|---|---|---|---|---|
始祖 | 武烈皇帝(孙权追諡) | 孙坚 | - | - | 高陵 |
- | 长沙桓王(孙权追諡) | 孙策 | - | - | - |
太祖 | 大皇帝 | 孙权 | 黄武註 黄龙 嘉禾 赤乌 太元 神凤 |
222年-229年 229年—231年 232年-238年 238年—251年 251年—252年 252年 |
蔣陵 |
- | 会稽王 | 孙亮 | 建兴 五凤 太平 |
252年—253年 254年—256年 256年—258年 |
- |
- | 景皇帝 | 孙休 | 永安 | 258年—264年 | - |
- | 文皇帝(孙皓追諡) | 孙和 | — | - | 明陵 |
- | 归命侯[2] | 孙皓 | 元兴 甘露 宝鼎 建衡 凤凰 天册 天玺 天纪 |
264年—265年 265年—266年 266年—269年 269年—271年 272年—274年 275年—276年 276年 277年—280年 |
- |
註:孫權受曹魏冊封為吳王後,於222年自立年號黃武,至229年方稱帝建國。 |
[编辑] 參考資料
- 《三國志》
中國朝代:魏晉南北朝時期 | |
三國: | 曹魏 ─ 孫吳 ─ 蜀漢 |
晉朝: | 西晉 ─ 東晉 ─ 五胡十六国 |
南北朝 | |
北朝: | 北魏 ─ 東魏 ─ 西魏 ─ 北齊 ─ 北周 |
南朝: | 劉宋 ─ 蕭齊 ─ 蕭梁 ─ 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