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正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
性別: | 男 |
出生: | 1944年6月10日 (64歲) 日治台灣高雄州彌陀庄 |
所屬政團: | - |
學歷 | |
|
|
經歷 | |
|
|
主要作品 | |
|
|
得獎 | |
|
杜正勝(1944年6月10日-),台灣高雄縣永安鄉人,台灣的中國上古史學者,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台灣東吳大學、國立清華大學教授、中華民國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等職,現任國立台灣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他已婚,育有一子一女。
目录 |
[编辑] 學術背景
1966年從位於台南市的臺灣省立臺南師範專科學校(當時為五年制專科學校,現今已經改制為國立台南大學)畢業,1970年從台大歷史系畢業,1974年取得台大歷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並轉往英國倫敦大學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ciences)、亞非學院(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等學府研究。專長為中國先秦時期的社會史、文化史及醫療史。
杜正勝從1976年起步入學界,起初在東吳大學歷史學系擔任講師,升任副教授後於1980年轉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1983年到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做訪問學人,1984年回台後升任為研究員,1985年3月到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做明耀訪問學人,後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做研究員,1986年2月出任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1987年轉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第四組(人類學組)主任,1993年卸任,期間曾主編《大陸雜誌》、《新史學》2份刊物,並於1989到1992年間兼任中華民國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委員,1992年,他當選中央研究院第19屆院士,並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資助到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做一年訪問學人。
1992年由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古代社會與國家》讓他回台後得到行政院新聞局1993年的金鼎獎,1994年到1995年兼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顧問室的顧問,1995年4月起,出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直到2000年5月20日接任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為止,於擔任故宮院長期間仍繼續兼任中研院的研究員。2004年5月20日,出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
於擔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這段期間,於1995到1998年間兼任國立編譯館(當時負責編印全國的中小學教科書)「國民中學認識台灣(社會篇)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委員,負責主編和總訂正「認識台灣(社會篇)」課程的教科書,部分人士對這本教科書的某些觀點不贊同,引起不小的風波(這套教材用於1997學年至2001學年間進入國中就讀者,後因教科書全面開放民營的審定本而不再使用。)在1997年,擔任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歷史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委員時,提出以「同心圓理論」編寫中學歷史教科書的主張。
[编辑] 仕途
1962年,杜正勝就讀臺灣省立臺南師範專科學校時加入了中國國民黨。自1989年開始,杜正勝兼任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委員,1994至1995年擔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顧問室顧問。同時他是前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相當倚重的文膽,為李登輝總統起草許多重要的文告和講稿,譬如1995年的228紀念碑落成講話、第一任民選總統就職大典以及若干人權場合的發言。
2000年,民主進步黨執政後,杜正勝出掌象徵中華文化正統的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雖然杜正勝為中國上古史權威,但他也具有一定的台灣主體意識背景,曾經引起當時社會諸多討論。2004年,陳水扁當選連任中華民國總統,杜正勝以其師範學校畢業,曾任小學及大學教員,並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的資歷被任命為教育部部長並為行政院政務委員。在任期間曾經引起多起傳媒風波。2008年5月20日卸下行政職務,由鄭瑞城接任。
[编辑] 教育理念與爭議
於2000年代投入政壇的杜正勝之教育理念,在「左轉九十度台灣地圖」顯現得非常明顯,但檢視其對於中國上古史的研究及其在1990年代對於台灣歷史教育的批判就可以察覺出他的理念。
在媒體上描述的杜正勝,與真實的杜正勝有很大的差異,尤其是在政治理念上的差異更大,可以參考杜正勝在1990年後寫的雜文。
杜正勝鮮明的理念與堅持的個性,成為各界矚目與爭議的焦點人物,杜正勝的支持者認為外界對他的批評言論是台灣媒體亂象或台灣政治亂象,反對者則將杜正勝視為社會亂源,應該為教改失敗負責。
[编辑] 爭議言行
自杜正勝上任教育部長後,即時常為新聞媒體焦點。固然在媒體報導的爭議中,某種程度是媒體斷章取義乃至於惡意抹黑[來源請求],但是杜正勝從不低調,一貫以持續的發言為自己辯解,也是造成其爭議新聞擴大的主因之一。
- 2004年5月6日,台灣《自由時報》報導,[1] 杜正勝昨日以故宮博物院院長身分於立法院進行故宮工作報告,立委李慶華提出杜正勝的碩士論文質詢指出,其中註解八竟然寫著「誰說的,我已忘了,但現在也沒有尋找的必要,反正我不打誑說謊」。有人認為這多少帶有年少輕狂的氣息,且當年的學術規範不如現在如此嚴格,反對者則認為這是嚴重的錯誤示範。
- 2006年5月23日,台灣《東森電子報》報導,[2] 陳水扁總統520淨灘活動中提及志工的貢獻「罄竹難書」,教育部長杜正勝22日在立法院內面對立委們的質詢,意外提出成語新解。行政院長蘇貞昌 23日上午臉色鐵青表示,成語自有其社會公認並接受的解釋,不必在這個時候另作新解。蘇揆甚至指出,「勉強硬抝引發爭議,這樣並不好!」
- 2007年1月22日,台灣媒體報導,教育部的網路成語辭典將《三隻小豬》當成成語[3],並因此批評教育部。當天,杜正勝參加「全國教育局長會議」時說,教育部網路版《成語典》納入「三隻小豬」、「睡美人」等童話故事,是要大家活用童話故事的典故,因為語言是活的,每一個童話故事的背後都有典故。並說:「『三隻小豬』怎麼樣造句?這不是造句,是你講話時要如何引用。當我教小朋友,我看到小朋友很偷懶,作業都不寫完,馬馬虎虎、草草率率,我說:『你不要像三隻小豬的老大,三隻小豬的故事你要想一想。』這就是運用成語了!」教育部成語典編輯召集人李鍌表示,「三隻小豬」絕非成語,而是「參考語料」,放在成語典附錄純供參考[4]。不過,杜正勝對此事件,不以《三隻小豬》是附錄辯解,反而以教育部長身份堅持《三隻小豬》作為成語並無不當[5],並發言「用成語會讓人變得懶散、思想混沌、一知半解,成語與現代生活無關,用成語是國文教育的失敗」[6],而引起輿論譁然。
- 2007年1月25日,台灣《蘋果日報》報導杜正勝之子杜明夷在服役期間,放榮譽假和朋友上酒店慶生,還坐了2名身材高挑的陪酒小姐[7],並引起立委引述此新聞指責杜正勝。據軍方的調查,「所謂的『辣妹』其實是杜明夷的同學、學妹,所謂的「酒店」則是時下流行的LOUNGE BAR,而場合則是杜明夷的生日會。」但杜明夷在服兵役期間到招待所慶生,違紀遭懲處。[8]而因此軍方被批評為「處罰自己人給別人看,實際上根本不該處罰」
- 2007年11月26日,《蘋果日報》報導教育部辭典將「打炮」一詞解釋為「放鞭炮」,以此質疑教育部 ,並引起記者追問杜正勝[11]。不過,在教育部辭典中,「打炮」一詞並列兩個解釋:「涵義一:放鞭炮。如:每逢過節,家家戶戶都會打炮以示慶祝。涵義二:嫖妓。流行在下層社會的粗話隱語。如:他生性風流,常到風月場所打炮」[12]。許多人士指出,打炮在以前本來就有放鞭炮的意思[13]。而當代使用「打炮」一詞多是「性行為」的粗俗用法,故而引起質疑。教育部因此爭議,暫時關閉網路辭典(2007年12月,教育部重新推出《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是教育部國語辭典最新版本)。
[编辑] 外部連結
- 中華民國教育部網站-部長學經歷:杜正勝
- 【Caffen的單眼相機】哈哈鏡--媒體與學術間的杜正勝(作者:caffen 超齡台)
- 老杜部落格
[编辑] 注釋
- ^ [1] 自由時報〈杜正勝上台 立委砲聲隆隆〉2004年5月6日 記者黃以敬╱台北報導
- ^ [2] 東森電子報〈暗批杜正勝? 罄竹難書... 蘇揆臉青青:別硬抝了~〉2006年05月23日 政治中心/台北報導
- ^ [3] TVBS新聞‧〈「三隻小豬」入成語 教育部遭批 〉‧2007年1月22日‧記者:古彩彥
- ^ 中廣新聞網‧〈教育部成語召集人:成語教學不能偏廢〉‧2007年1月25日。
- ^ [4] TVBS新聞‧〈「三隻小豬」當場造句 杜正勝力挺〉‧2007年01月22日‧記者:古彩彥、史鎮康
- ^ [5] 自由時報‧〈「三隻小豬」話題延燒/杜正勝:用成語讓人思想懶惰〉‧2007年1月25日
- ^ [6] 〈教長爭議/上辣妹招待所!杜正勝兒當兵違紀〉‧2007年1月25日‧ 記者古彩彥
- ^ [7] 自由時報‧〈政戰總隊:小杜慶生 不如指控嚴重〉‧2007年1月27日
- ^ [8] 自由時報‧〈故宮案 杜正勝告聯合報誹謗〉‧2007年9月7日
- ^ [9] 自由時報‧〈杜正勝被舔耳朵〉‧2007年8月4日
- ^ [10] TVBS新聞‧〈「打炮」啥意思? 杜正勝快閃〉‧2007年11月26日
- ^ [11] 台灣教育部網路辭典-查尋「打炮」
- ^ [12] 自由時報論壇‧〈伯玉,那是共軍在打炮呀!〉‧2007年11月27日
前任: 秦孝儀 |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2000年—2004年 |
繼任: 石守謙 |
前任: 黃榮村 |
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 2004年—2008年 |
繼任: 鄭瑞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