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张君劢[1](1887年-1969年),中国政治家、哲学家,中國民主社會黨领袖。原名嘉森,字君劢,号立斋,江苏宝山人(今上海宝山)。徐志摩的第一任夫人張幼儀是其妹妹,前中國銀行董事長張公權是其四弟。
1903年以秀才考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学习,因参加拒俄义勇军被校方开除学籍。1906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参加征闻社,创办《宪政新志》,宣传君主立宪的思想。辛亥革命后,任宝山县议会议长,与汤化龙等人组织共和建设讨论会,后与共和统一党联合改组为民主党。1913年留学德国柏林大学,因此精通日文與德文。1915年回国,任浙江交涉署长、《时事新报》总编。不久,赴北京任段祺瑞内阁国际政务评议会书记长和冯国璋总统府秘书长。1917年后,长期从事唯心论哲学教育和研究。
1918年张君劢随梁启超去欧洲考察,之后留在德国学习哲学。後來曾參與创办过政治大学、学海书院和民族文化书院,当过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教授,是1923年“人生观论战”的發起人和后来《文化宣言》的发起人,与丁文江、陈独秀和胡适交鋒,并先后有《人生观》、《民族复兴之学术基捶、《中华民国民主宪法十讲》、《社会主义思想运动概论》、《中国专制君主制之评议》、《主国之道》、《明日之中国文化》、《新儒家思想史》等论著发表和出版,被公认是现代新儒家的重镇。
1933年与张东荪等人组织国家社会党(国社党),任中央总务委员兼总秘书。中日战争时期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与黄炎培等人组织中国民主同盟,历任常委;与陈布雷合办民族文化学院,任院长。抗战后,国社党与民主党合并为中国民主社会党(民社党),被举为主席,参加国民党政府工作。1946年擔任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參與創辦中国民主同盟,1947年主導起草《中华民国宪法》,將孫中山的五權憲法設計改造成傾向內閣制的五院制,企圖制約蔣介石的大權。
張君勱反對中國實行共產主義,又不滿蔣介石不遵守《中華民國憲法》。1948年12月25日,被中共的新华社列为43名战犯之一。1949年后去美国。由於民社黨遷往台灣後內鬥不斷,又受到國民黨實施一黨專政的壓迫,張君勱曾經於1962年出面號召黨內團結,但無功而返。1969年病逝美國。
[编辑] 註解
- ^ 「勱」讀音同「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