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战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平津會戰 | |||||||||||
---|---|---|---|---|---|---|---|---|---|---|---|
國共內戰的一部分 | |||||||||||
共產黨解放军進入北平。 |
|||||||||||
|
|||||||||||
參戰方 | |||||||||||
中國國民黨 國民革命軍 |
中國共產黨 东北野战军 華北野戰軍 |
||||||||||
指揮官 | |||||||||||
傅作义 | 林彪 罗荣桓 |
||||||||||
兵力 | |||||||||||
50餘萬 | 約1,000,000 | ||||||||||
傷亡 | |||||||||||
約521,000(包括投降及被俘者) | 約39,000 |
國共內戰 |
---|
圍剿戰役(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長征(四渡赤水 - 飞夺泸定桥) - 暫停(皖南事變) - 上黨戰役 - 隴海戰役 - 定陶戰役 - 正太戰役 - 遼瀋戰役(長春 - 錦州) - 淮海戰役 - 平津戰役 - 渡江战役 -台海戰役(古寧頭 - 登步島 - 南日島 - 東山島 - 一江山島 - 東引) 主要戰鬥以粗體標示 |
平津战役(中華民國方面称之为平津會戰)是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國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進攻,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52.1万人,控制北平、天津及华北大片地区。
目录 |
[编辑] 背景
1948年11月,华北地区傅作义所部50餘万國軍放弃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以6个军18个师守北平、5个军16个师守天津,1个军8个师守张家口,准备在战局不利时坐船南撤投入淮海战场或向西撤退退回绥远地区。同时,林彪、罗荣桓率东北野战军主力80万人在遼瀋戰役结束后迅速入关,与聂荣臻指挥的华北军区2个兵团共100餘万人,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方针将國軍包围在华北地区。
戰前,傅作義到南京面見蔣介石。蔣介石將華北黨政大權、統籌經濟權力、及直接接受山東青島的美國西太平洋艦隊援助的權力授予傅作義。
[编辑] 过程
平津會戰共分为三个阶段:
[编辑] 第一阶段
1948年11月29日,平津战役开始。解放军先对张家口围而不攻,诱使傅作义将机动部队35军调张家口支援。后人民解放军突然攻占密云,威胁北京,国民党急忙将驻扎天津的62、92、94军3个军调北京加强城防,并下令35军调回北京,但在途中于新保安被包围。至此,解放军将北平、天津从中间隔断,并完成了对上述地区的包围和分割,切断了國民革命軍西撤或南撤的路线。
[编辑] 第二阶段
國民革命軍35军在新保安被围困后,國軍在北平西面的部队全力向西攻击,企图解35军之围,但在作战中被人民解放军反包围,國民革命軍16军及104军5个师都被人民解放軍消灭,后解放军发动新保安战役,次日破城,消灭傅作义嫡系部队35军2个师。23日人民解放軍又在张家口东北将城内突围的國軍第11兵团7个师5万人大部消灭。1949年1月2日起,各攻击部队34万人在天津周围集结。1月10日,淮海戰役結束,人民解放軍勝利,消息傳來士氣大振。1月14日发起总攻,经29小时激战,全歼守军62军、86军2个军10个师13万人,生俘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据守塘沽的國民革命軍第17兵团部及第87军等部5个师共5万餘人,于1月17日乘船南撤。
[编辑] 第三阶段
天津被攻陷后,北平國民革命軍守军已陷于绝境。傅作义決定與共產黨于1月21日谈判达成和平解放北平问题的协议,國民革命軍2个兵团8个军25个师26万部队开始陆续撤出城外改编,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占领北平城,平津會戰结束。
[编辑] 電影
1990年代初,八一電影製片廠動員龐大人力、物力,將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拍成電影,合稱大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