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岑参(715年-770年),南阳人,唐朝诗人,边塞诗代表人物,與高適並稱高岑。
少孤貧,刻苦學習,遍讀經史,开元十七年(729年),举家迁移登封(今河南登封),18岁又移居颍阳(今登封县颍阳镇),20歲至長安,獻書求仕不成,奔走于洛阳和长安这两京之间。天宝三载,进士高第。天宝八年(749年)第一次出塞,以幕僚身份随高仙芝、封常清驻守安西四镇(焉耆、龟兹、于阗、疏勒),岑参把封氏称作“国士”,有二首詩讚美封常清的軍威“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走馬川行〉),而又推崇他“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輪台歌〉)。安史之亂後,岑參東歸勤王,杜甫等推薦他為右補闕。
早期詩歌多為寫景述懷之作,以風華綺麗見長。宋人許顗在《彦周诗话》中说“岑参诗意自成一家,盖尝从封常清军,其记西域异事甚多……古今传记所不载也”。岑參死後30年,其子岑佐公收集遺文,請杜確編成《岑嘉州詩集》8卷。
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