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故宮三大殿南面第一座,该殿是明清兩代北京城內最高的建築,開間最多,進深最大和屋頂最高的大殿,堪稱中華第一殿。因皇帝登基、冊立皇后等重大儀式都在此進行,因而在各種形式上都刻意追求,以示與眾之不同。
[编辑] 历史
太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奉天殿。“广三十丈,深十五丈”,即长95米,宽48米,面积达4522平方米。
永乐十九年(1421年)遭雷击焚毁,正统元年(1436年)至正统六年(1441年)重建。
嘉靖三十六年四月丙申(1557年5月11日),遭雷击焚毁。四十一年(1562年),完成重建,改名为皇极殿。
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初三半夜一点多,由于太监失误,太和殿西边御膳房失火,太和殿再次被焚毁。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至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现存的太和殿即是这一次重建之后的成果,长64米,宽37米,面积2368平方米,仅有原来奉天殿的一半左右,zh-hans:;zh-hant:因此,它与最长达108米的汉白玉基座比例失调zh-hans:;zh-hant:[來源請求]。
太和殿共有柱72根,其中包括6根蟠龙金柱。
[编辑] 參見
[编辑] 参考书目
- 杨志刚,《凝固的皇權 遊訪故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ISBN 7532536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