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 (国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夏是一個中亚古地名和国名,古希腊人称其为巴克特里亚(Bactria,Bactriana),中国史籍称之为大夏(Daxia 或 Ta-Hsia),一說為吐火羅。[1]主要指阿姆河(古希腊称Oxus)以南,兴都库什山(古希腊称Paropamisus)以北地区。
目录 |
[编辑] 歷史
大夏地區的原始居民为伊朗人。在古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及塞琉古帝国时代,大夏都是其所属行省。公元前255年左右由狄奧多特独立建国,狄奧多特之子狄奧多特二世時,大夏北部地區的一個總督歐提德摩斯奪取了狄奧多特家族的政權,自立為王。公元前208年,塞琉古國王安條克三世向東進軍,打敗大夏軍隊,並圍攻大夏都城,但不能攻下。公元前206年,雙方取得協議,歐提德摩斯保留大夏國號,但須與安息一樣向塞琉古納貢。
歐提德摩斯的兒子地米特留斯繼位後,大舉南侵,將今阿富汗及巴基斯坦地區納入大夏版圖,並將都城遷至呾叉始羅,使國家重心移入古印度西北部,國家達至極盛期,地米特留斯又重視希臘文化與印度文化的交融,此舉卻惹來大夏的希臘人不滿,公元前168年,希臘貴族歐克拉提德佔據大夏,自立為王,大夏自始一分為二,一在大夏本土,另一在印度,以後兩國又分成若干小國,大夏王國分解。
[编辑] 語言
巴克特里亞人說的語言,按今日的語言學分類,屬於印歐語系伊朗語族東北語支的一員(亦有說是吐火魯語族)。但與其他伊朗語族語言不同的是,巴克特里亞語是語族內唯一採用希臘字母的語言。[2]除了基本的字母以外,巴克特里亞人還另外自製了一個字母 Sho,採用半個Φ的造型,來表示/ʃ/ (sh)這個音。
[编辑] 文化
佛教經典《彌難陀王問經》(南傳巴利文佛經) 記載了巴克特里亞人與印度佛教的接觸。東晉時翻譯為漢文《那先比丘經》。英譯:Questions of King Milinda。彌難陀是希臘文中的孟南德(Menander)國王,這本書是他向一位僧侶那先比丘問道的集子,其解答明顯是佛教教義。
[编辑] 爭議
關於 "大夏"是否為 "巴克特里亞" 或 "吐火羅"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外關係史研究室"一文 (http://www.eurasianhistory.com/data/articles/d01/1466.html), 大夏應為"吐火羅"。因用上海方言读“大夏”,其读音与“吐火罗”读音很接近,而与“睹货逻”读音则几乎一致。这完全证实了北朝以后用北方方言所读的“睹货逻”之音就是晋以前用中古北音所读的“大夏”之音。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将“吐火罗”正音为“睹货逻”,可见这是唐玄奘亲耳所闻之记录,非常准确和忠实。
[编辑] 參考
- ^ 歐亞學研究“西域大夏国名解析”
- ^ Everson, M. and Sims-Williams, N. (2002年) “Proposal to add two Greek letters for Bactrian to the UCS”,ISO/IEC JTC1/SC2/WG2 N2411.
[编辑] 參考文獻
- <<世界史-古代史下卷>>,吳于廑、齊世榮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 <<世界歷史地圖集>>,張芝聯、劉學榮主編,(中國地圖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