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式戰鬥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日本陸軍四式戰鬥機中島 Nakajima Ki-84 『疾風』,美軍綽號『FRANCK』,被公認是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戰鬥機。
日本陸軍四式戰鬥機中島 Nakajima Ki-84 『疾風』 | ||
---|---|---|
Ki-84-I甲 『疾風』 |
||
基本資料 | ||
乘員 | 1 | |
製造商 | 日本中島製作所 | |
美軍代號 | Frank | |
機身尺寸 | ||
長 | N/A | |
翼展 | N/A | |
高 | N/A | |
翼面積 | N/A | |
重量 | ||
空重 | N/A | |
最大起飛重量 | N/A | |
動力 | ||
發動機 | 中島『Ha-45』11/12、23型 18汽缸星型氣冷式活塞引擎 | |
出力 | 1,800(Ha-45 11型)/1,850(Ha-45 12型)、1,900(Ha-45 23型) HP | |
性能諸元 | ||
極速 | 688 km/hr | |
航程 | N/A | |
升限 | 40,680 英呎 | |
武器系統 | ||
機炮 | 20 mm Ho-5式 二門 | |
機槍 | 12.7mm Ho-103一式 二挺 | |
炸彈 | N/A |
目录 |
[编辑] 發展沿革
Ki-84『疾風』 的研發最早可追溯至1941年,中島製作所開始著手為日本陸軍設計剛投入實戰中的一式戰鬥機『隼』的後繼機,軍方要求需要兼顧通用和高航程的戰鬥機,必須有不遜於『隼』的機動性和不低於『鍾馗』的速度和升限,具備防彈裝甲和自封油箱,能在基地250英哩半徑空域內滯空90分鐘,翼荷須達35 lb/ft2。
1942年初由著名的有『太平洋的福克‧烏爾夫』(Focke-Wulf)之稱的小山悌(T.Koyama)著手設計,1943年4月,原型機在Ojima機場試飛,期間又經過不斷改良。
1943年8月,中島製作所接到首批83架預生產型的訂單,於1943年8月至1944年3月陸續交付軍方,1943年10月日本陸軍正式命名為陸軍四式戰鬥機Ki-84-I甲『疾風』。
不過二種預生產型之間互不相同,機身製程被簡化生產,飛行方向舵和散熱片有作進一步調整。1944年3月至6月42架第二種預生產型也陸續交付日本軍方。
為將飛機做為截擊機使用,改進設計的Ki-84-I乙為增強火力,以二挺20mm機砲取代機槍,以二門30mm Ho-105機砲取代20mm機炮,但產量很少。
[编辑] 運作
1944年3月,裝備『疾風』的試驗中隊解散,8月被編入22戰隊派往中國戰區和美軍第14航空隊作戰,不久移防菲律賓。
在沖繩戰役中『疾風』開始大規模參戰,日本陸軍第101戰隊、102戰隊、103戰隊和新組建的111戰隊、200戰隊使用『疾風』執行遠距離滲透突擊、制空、對地支援、截擊、俯衝轟炸等任務。
實戰中『疾風』在高空外飛的比P-51D野馬式和P-47D雷霆式更快。在中低空域全速飛行的『疾風』都能擺脫P-51D野馬式的追擊。
『疾風』還擔任過戰鬥轟炸機的任務,1945年4月15日,日本陸軍第101戰隊的11架『疾風』突襲了沖繩島的美軍機場,這次空襲完全出美軍乎意料,令美軍遭受重大損失。
戰爭後期,裝備『疾風』的47戰隊、73戰隊、111戰隊、112戰隊、246戰隊也承擔東京地區的空防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