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華夏一般代指中國,但起源不明。目前中國可信文獻中,最早出現華夏二字並稱的,是《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謀夏,夷不亂華”,《春秋左傳·正義》注:“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意即因中國是禮儀之邦,故稱“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國人的服飾很美,故作“華”。
《說文·文部》:“華,榮”。“夏,中國之人”。唐孔穎達疏:“華夏為中國也”。《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疏:‘夏,大也。故大國曰夏。華夏謂中國也。’”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义的人和族,稱為華人、華族、夏人、夏族,通稱為諸華、諸夏。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夷”、“裔”作為四方,相對而言。與四夷對稱,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一些歷史學家認為華、夏兩字上古同音,本一字。《左傳》“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一語,華、夏同義反復,華即是夏。
另说华是源于上古的华胥国,也有人说“华”是因华山而得名,“夏”是因夏水(汉水)得名。还有人说,夏朝以中央大国自居,因此,“夏”带有“中国”之意,“夏人”即为“中国之人”。文化高的地区称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华”,“华夏”合起来就代表了中国是一个有高度文明和发达文化的中央大国,“华夏”久而久之便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