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兒化音是漢語中屬於指小稱的一類,是指一些字與“兒”字後綴縮合造成的合音現象。兒化音較廣泛地分佈于各種漢語方言中,如北方官話中的卷舌音韻尾,晉語的-l-中綴[1]和吳語的-n尾等。
目录 |
[编辑] 北京話、普通話中的兒化音
普通話標準中包括兒化音,其發音方法同北京音,即縮爲一個音節並導致韻尾卷舌化。書面表示方法是在字後加“兒”,一些字典也用下標的“兒”表示(如《現代漢語詞典》),但不見于通常的出版物或網絡中。在漢語拼音中,在拼音後連寫-r表示兒化,如“盤”pán —— “盤兒”pánr。
發音方法:原無韻尾的音節加卷舌韻尾(國際音標可用舌尖元音[ʅ]或通音[ɻ]表示);原-i韻尾和-n韻尾變爲[ʅ]韻尾;原-u韻尾變爲圓脣卷舌韻尾[ʯ];原-ng韻尾變爲鼻化的卷舌韻尾(不圓脣的[ʅ̃]或圓脣的[ʯ̃])。韻尾變化的同時也經常伴隨主要元音(韻腹)的變化,如央化或元音裂化等。此外,一些不同的韻母在兒化後發音相同,如-ar, -air和-anr發音都是[ɐʅ]。
[编辑] 兒化韻表
i | u | ü | |||||
---|---|---|---|---|---|---|---|
a [ᴀ] | ar [ɐʅ] | ia [ia] | iar [iɐʅ] | ua [uᴀ] | uar [uɐʅ] | ||
e [ɯɤ] | er [ɯɤʅ] | ie [iᴇ] | ier [iəʅ] | o, uo [uo] | or, uor [uoʅ] | üe [yœ] | üer [yəʅ] |
i [ɿ]和[ʅ][2] | ir [əʅ] | i [i] | ir [iəʅ] | u [u] | ur [uʯ] | ü [y] | ür [yəʅ] |
ao [ɑu] | aor [ɐʯ] | iao [iɑu] | iaor [iɐʯ] | ||||
ou [ɤu] | our [ɤʯ] | iu [iɤu] | iur [iɤʯ] | ||||
ai [ai] | air [ɐʅ] | uai [uᴀi] | uair [uɐʅ] | ||||
ei [ei] | eir [əʅ] | ui [uei] | uir [uəʅ] | ||||
an [an] | anr [ɐʅ] | ian [iᴇn] | ianr [iɐʅ] | uan [uɐn] | uanr [uɐʅ] | üan [yœn] | üanr [yɐʅ] |
en [ən] | enr [əʅ] | in [in] | inr [iəʅ] | un [un] | unr [uəʅ] | ün [yn] | ünr [yəʅ] |
ang [ɑŋ] | angr [ɑʅ̃] | iang [iɑŋ] | iangr [iɑʅ̃] | uang [uɑŋ] | uangr [uɑʅ̃] | ||
eng [ɤŋ] | engr [ɤʅ̃] | ing [iɨŋ] | ingr [iəʅ̃] | ong [ʊŋ] | ongr [ʊʯ̃] | iong [yʊŋ] | iongr [yʊʯ̃] |
注:表中紅色爲韻尾圓脣,藍色爲韻尾鼻化,紫色爲圓脣且鼻化。
此外,雖然漢語拼音爲er的字不屬於縮合而成的兒化音,但其韻母屬於兒化韻。多數字(而、兒、耳、邇、佴)等同-enr [əʅ]韻,而表示數字的“二、貳”同-ar [ɐʅ]韻。在曲韻中也有“小人辰轍”表示部分兒化韻。
[编辑] 使用
在普通話中,除兒化音以外,“子”後綴也是常見的指小稱。在一些詞彙中,兩種指小稱均可使用,但不同地區的人會有使用偏好,如北方人更傾向“小孩兒”,而南方人傾向“小孩子”。也有些詞則傾向于直接去掉兒化音:“哪兒(nǎr),一點兒(yìdiǎnr),好玩兒(hǎowánr)”分別只用“哪里(nǎlǐ)、一点(yìdiǎn)、好玩(hǎowán)”。
另有一些詞兒化與否意思有本質差別,如“白麵”(吃的)和“白麵兒”(海洛因)。或者兒化音用於區別同音字,如“一隊”和“一對兒”。
一些兒化音的使用與否有時難以從道理推斷,其中有複雜的歷史或音韻原因或者爲了和同音字區別,由此也可以用來推測一個人是否正宗的當地人。如在北京的城門中,多數如“前門”、“西直門”、“復興門”等不能兒化,而“西便門”、“廣渠門”卻通常使用兒化。再有,“小張”、“小王”可以兒化,但“老張”、“老王”、“小李”、“老李”都不兒化。
此外,一些詞彙中的“兒”是單獨的音節,而非兒化。如人名的“婉兒”(wǎn'ér)是兩個音節,不同于“碗兒”(wǎnr)。
[编辑] 晉語
zh-hans:;zh-hant:晉語方言中的兒化音非卷舌後綴,而是-l-中綴,將原來的字拆成兩個音節。如“窟窿”即“孔”的兒化。zh-hans:;zh-hant:[來源請求]
注意晋语嵌中缀“l”是否为儿化争议很大 : 徐通锵持“儿化”观点(1981《山西平定方言的“儿化”和晋中的所谓嵌“l”词》中国语文,第6 期),张崇主张嵌“l”词来自单音节词的缓读(张 崇 1993《嵌l词探源》中国语文,第3 期),沙加尔认为嵌.l.词来自上古汉语.r.中缀(Sagart Laurent 1999 The Roots of Old Chinese. Amsterdam : Benjamins),向柏霖认同沙加尔的观点(《茶堡话的重叠形式》民族语文2004 年4 期7-11)。
[编辑] 吳語
吳語中,“兒”字聲母爲鼻音的/n/或/ȵ/。一些方言中存在-n形式的兒化音,或兒化音的痕跡。
[编辑] 歷史
兒化音的來源是“兒”字韻尾,開始時讀成兩個音節(參見元曲中“兒”字入韻)。後來逐漸和前字發生合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