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ooksgratis.com

See also ebooksgratis.com: no banners, no cookies, totally FREE.

CLASSICISTRANIERI HOME PAGE - YOUTUBE CHANNEL
Privacy Policy Cookie Policy Terms and Conditions
高句丽 - Wikipedia

高句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朝鮮半島歷史
朝鮮半島歷史系列條目
史前時期
傳說時期
(檀君朝鮮)
(箕子朝鮮)
(卫满朝鲜)
(辰国)
前三國時期 三韓 馬韓 辰韓 弁韓 漢四县 扶餘國

東濊
三國時期 百濟  伽倻
新羅 高句麗 
南北國時期 (統一新羅) 渤海國
後三國時期 後百濟 新羅 後高句麗
王氏高麗
李氏朝鮮
大韓帝國
日治時期
盟軍託管時期
大韓民國
(韩国)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朝鲜)
5世纪末时朝鮮三国时代的版图
5世纪末时朝鮮三国时代的版图

高句(gōu)丽(lí)高氏高丽 (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又写作高句骊。是古代位于朝鮮半岛北部的民族国家,其人民屬穢貊族人,主要是居住在中国东北和朝鮮半岛的扶餘人、靺鞨人及古朝鮮遗民。由于高句丽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国土橫跨今日的中國韩国北韩國,双方都声称高句丽是属于他们多国的原始民族。

目录

[编辑] 历史

高句丽古墳群壁画,有人認為扶餘人是騎馬民族
高句丽古墳群壁画,有人認為扶餘人是騎馬民族

相传公元前37年由東夫餘人朱蒙(又作邹牟王东明王)所建,起初建都于纥升骨城(今中国辽宁省东部的桓仁满族自治县五女山城)。此地在當時名為高句丽县,於漢武帝前原屬衛滿朝鮮,後來衛滿朝鮮被滅,漢武帝在當地設置玄菟县。「高句麗县」這名稱到底是因为有此县名才形成国名与民族名,还是因为先有高句丽人的形成才确定该县名,目前尚有爭議。

朱蒙建國後,沸流国(在今富尔江流域)亦加入高句麗。公元前32年,又发兵征服长白山东南(约在今朝鮮慈江道一带)。公元前28年,再以武力攻灭北沃沮(今图们江流域)。

瑠璃王(朱蒙子,名类利)时,因先受東扶餘、鲜卑攻击,将王城由纥升骨城迁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又开始发兵侵梁貊(今太子河上游)。公元22年亲率兵攻東夫餘(一說由其兒子),殺其王带素王,将来投的萬餘名夫餘人安置國内。接着,公元26年又通过兼并盖马国(在今朝鮮狼林山脉地区),杀其国王,收其地为县县。邻近的句茶国王同年举国来降。

公元53年,宫继位(称太祖大王,或曰国祖王),隔两年攻取东沃沮(亦称南沃沮,在今朝鮮咸镜南北道),后又攻取东涉(今朝鮮江原道)一部分地区,拓地至日本海,并迫使夫余称臣纳贡。为占有人烟稠密、物产富庶的辽东地区,宫及以后诸王对辽东地区扩张,先后受到东汉王朝、遼東公孙氏、曹魏(246年,毌丘儉高句丽)、鮮卑慕容氏的多次打击,有几次几濒临灭亡。

東晉咸康八年(342年),前燕慕容皝攻高句麗,陷其都城丸都(今吉林集安)並毀之,俘虜五萬餘人回國,高句麗於翌年向前燕稱臣。

313年,高句丽夺取乐浪县,但向南进一步的发展则受到强大阻力。369年发兵2万侵百济败还,百济于371年倾全国之力发兵北上,围平壤城,故国原王(名斯由,亦曰钊)出城拒战,中矢身亡。自宫以后至此约200年间,高句丽在发展中再度受挫

为了重振基业,丘夫(小兽林王)继位后,将其主要精力用于内政:倡导佛法,统一思想;再建学校。经过十餘年的治理,经济有了发展,军事实力增强。384年伊连(故国壤王)为王,次年又开始向外发展。特别是谈德(一名安,称广开土王,又名好太王)即位后,对新罗、百济、夫余等邻近民族和地区进行擴張,並在與鮮卑後燕的戰爭中奪得遼河流域以及遼東半島。公元427年,第20代王长寿王高巨连将都城迁徙到今天朝鮮境内的平壤地区。

隋朝建立后,高句丽与隋朝建立外交关系。开皇十八年两国发生边境冲突(《隋书》:“元率靺鞨之众万余骑,寇辽西”),随后隋朝宣布对高句丽进行讨伐。此次事件虽然最后以高句丽表示臣服隋朝而告终,(《隋书》:"及次辽水,元亦惶惧,遣使谢罪,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云云,上于是罢兵,待之如初,元亦岁遣朝贡。"),但却为日后两国间大规模军事冲突埋下了伏笔。大业七年后,隋朝因为高句丽没有按照要求入朝并暗中与突厥交往而前后三次发动对高句丽的大规模的军事征伐,不过均告失败。其后,隋朝在国内起义中而灭亡,唐朝建立。高句丽对于继起的中国王朝唐朝仍然敌视,而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为援助处于高句丽和百济围困中的新罗(《新唐书》“(百济)与高丽连和伐新罗,取四十余城。发兵守之,又谋取棠项城,绝贡道”,新罗告急),因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四县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鮮半岛的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但是,唐太宗的征讨虽然重创了高句丽的国力,仍然没有能够实现灭亡高句丽或迫使其臣服的目标。直到公元668年(中国唐高宗李治总章元年),由于高句丽又一次入侵新罗(《旧唐书》:"六年,新罗王金春秋又表称百济与高丽、靺鞨侵其北界,已没三十余城。"),唐朝重新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并将第27代国王宝藏王高藏俘虏。

[编辑] 灭亡

公元668年高句丽国王宝藏王投降后18个城堡(北夫余城、新城、桃城、节城、丰夫城、大头山城、辽东城、屋城、白石城、多伐狱城、安市城、铅城、面岳城、牙岳城、鷲岳城、弯山城、积利城、木银城)继续抗唐。公元669年2月元高句丽士兵和4万余戸高句丽遗民奉宝藏王之子安勝亡命到新罗。公元670年3月元高句丽士兵在鸭绿江北岸的玉谷打败唐军。公元670年8月新罗把安勝封高句丽王,新罗和安勝联合展开抗唐战争。公元671年唐将高侃占领安市城。公元672年唐将高侃在白氷山打败元高句丽士兵。公元673年唐将李谨行在瓠滤荷打败元高句丽士兵。公元676年唐朝因为新罗和高句丽遗民的抗唐战争把安东都督府从平壤退移到辽东城,失去朝鮮半岛的大部分原高句丽领土。

公元670年开始的新罗和高句丽遗民联合的抗唐战争之前的两年,元高句丽领土基本上为唐朝所控制,靺鞨等北方的高句丽人被迁徙到营州(辽宁省朝阳市),宝藏王和一部分高句丽贵族被迁徙到中原。但是公元677年唐朝因为越来越激烈的新罗和高句丽遗民的抗唐战争,安东都督府从辽东城移到新城(辽宁省抚顺),把宝藏王册封安东都督朝鲜王,被拉到中原的高句丽贵族跟着宝藏王回到辽东,统治高句丽遗民。公元681年唐朝发现宝藏王的反唐独立的计划,把宝藏王配流到邛州。至此高句丽算是實質滅亡,只剩殘餘部族勢力的遺民、殘留貴族作零星衝突式抵抗。

与此相关的记载保存于《旧唐书》及《新唐书》中:“高丽国旧分为五部,有城百七十六,户六十九万七千;乃分其地置都督府九、州四十二、县一百,又置安东都护府以统之。擢其酋渠有功者授都督、刺史及县令,与华人参理百姓。乃遣左武卫将军薛仁贵总兵镇之,其后颇有逃散。仪凤中,高宗授高藏开府仪同三司、辽东都督,封朝鮮王,居安东,镇本蕃为主。高藏至安东,潜与靺鞨相通谋叛。事觉,召还,配流邛州,并分徙其人,散向河南、陇右诸州,其贫弱者留在安东城傍。”;“总章二年,徙高丽民三万于江淮、山南...仪凤二年,授藏辽东都督,封朝鮮县王,还辽东以安馀民,先编侨内州者皆原遣,徙安东都护府于新城。藏与靺鞨谋反,未及发,召还放邛州,厮其人于河南、陇右,弱窭者留安东。藏以永淳初死,赠卫尉卿,葬颉利墓左,树碑其阡。旧城往往入新罗,遗人散奔突厥、靺鞨,由是高氏君长皆绝。”

公元686年唐朝把宝藏王之孙高宝元册封朝鲜县王,计划控制高句丽遗民,但没能成功。

万岁通天年间契丹人李尽忠反唐,被迁徙到营州的元高句丽贵族的粟末靺鞨大祚荣联合高句丽遗民东迁到桂娄故地,建立渤海国

[编辑] 高句丽旧地

高句丽古墓中的三足鸟壁画
高句丽古墓中的三足鸟壁画

高句丽所在地区本是汉朝在朝鲜设的汉四县,唐朝在高句丽旧地设置了都督府,重新建立起中原王朝对辽东地区的统治,不久高句丽遗民和新罗联合展开抗唐战争,渤海国和新罗夺取辽东半岛以外的高句丽领土。
渤海国被契丹灭亡后,自称继承高句丽的高丽王朝进行北伐政策,接着渤海遗民回复到鸭绿江以南的高句丽旧地。自《旧五代史》开始,历代正史却将不分高氏高句丽与王氏高丽王朝,并承认两者有继承关系。关于中国史书不辨两个高丽的原因,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3宋元丰五年(1082)二月己巳条可以看出:“史馆修撰曾巩言:‘窃考旧史,高句骊自朱蒙得纥升骨城居焉,号曰高句骊,因以高为氏,历,高宗时其王高藏失国内徙。圣历中,藏子德武安东都督,其后稍自为国。元和之末尝献乐工,自此不复见于中国。五代同光天成之际,高丽王高氏复来贡而失其名。长兴三年乃称权知国事王建遣使奉贡,因以建为王。建子武,武子昭,昭子伷,伷弟治,治弟诵,诵弟询,相继而立。盖自朱蒙至藏,可考者一姓九百年,传二十一君而失国。其后,复自为国,而名及世次兴废之本末,与夫王建之所始,皆不可考。” 高句丽21王的谱系清晰可考,但高句丽灭亡之后几百年,怎么会出现一个王建高丽来,史馆坦承“皆不可考”。然而,王氏高丽向宋朝奉上了一个将王氏高丽和高句丽连接起来的“高丽世次”,公式继承高句丽社稷。中国各政权从此不辨两个高丽,承认高氏高句丽与王氏高丽王朝有继承关系。
明朝以前,如契丹(辽)、金朝等的王朝仍控制有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和图门江以南的部分地区,朝控制鸭绿江以南和图门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元朝失去中原後高丽王朝再次进行北伐政策、再次回复到鸭绿江以南土地。李氏朝鮮建国过程中,继承高丽王朝的北伐政策,派兵占领图门江以南的女真部落。后来李氏朝鮮得到明朝封册,正式明确图门江为朝鮮和女真的界河。

[编辑] 政治體制

高句麗王位以世襲方式傳承,王以下有部落首領,稱大加、相加或古雛加,合稱為「諸加」,與扶餘國相同。王的臣僚包括沛者或對盧(即宰相)、主簿、優台、丞、使者、皂衣、先人,而諸加同樣有類似臣僚制度。諸加可支配下戶(百姓)、奴婢,數目達萬人。受支配的下戶、奴婢需向諸加供以穀物、魚鹽。

高句麗由諸加審理犯法案件,重罪者死,其妻沒為奴婢,竊盜罪賠償12倍。[1]

[编辑] 社會文化

高句麗人民以農業、漁獵為生,但農作物產量不多,使人民習慣節食[2]。每年10月舉行秋收祭典「東盟」,祭祀國祖神、隧穴神,其間人民飲酒歌舞慶祝。

高句麗社會崇尚厚葬,以石為棺,加以金銀等貴重陪葬物,外層多次封墳,砌成石塚。[3]

婚俗方面,高句麗行一夫一妻制,並允許男女以己意自由婚配,即所謂「有婚嫁,取男女相悅,即為之」。成婚後男方入住由女家準備的「婿屋」,待兒女長大,男方才可攜妻兒返回男家。另外,社會對弟娶寡嫂、寡婦再嫁等事是容許的。[4]


炎帝曾三次出现在吉林省吉安市的高句丽五号墓四号和五号壁画上,证明了高句丽也是炎黄后代。见《寻找失去的神话——中国神话中的韩国神话》

[编辑] 高句麗史和渤海国史的現歷史定位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正史二十四史」為根據,高句麗史和渤海国史同時是朝鲜半岛史朝鮮民族史和中國東北史的一部分。

中國的歷史學者認為渤海國是一個由靺鞨民族組成的國家,不承认与高句丽存在继承关系,渤海国王室雖然沒有漢化,但是受到中原及中亞深厚的影響;且由于该国绝大部份领地都在当时及现今的中国境内,且粟末靺鞨也为起源并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民族,因此渤海国历史应当属于中国古代历史的一部份。朝韓和日本的歷史學者根据史书認為渤海国与高句丽存在继承关系。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九下》上說大祚荣是粟末靺鞨的酋長,粟末靺鞨是從高句麗分離出來的。《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九》上說粟末靺鞨的大祚荣,原來附于高句麗。無論是哪種情況,渤海国与高句丽存在继承关系,原高句麗的大部被大祚荣這個高句麗大將占領下來建立了渤海國926年渤海國被契丹遼國征服,被征服前後大量渤海王族貴族和人民逃命到稱繼承高句麗的高麗王朝,高麗進行恢復高句麗舊地的北伐政策,收回到鴨緑江南岸。《金史·本紀第一世紀》載「金之始祖諱函普,初從高麗來,年已六十餘矣。」,證明金始祖的函普是高句麗派黑水靺鞨的高句麗人。[來源請求]金史·太祖本紀》載:1114年十月完顏阿骨打「招諭渤海人曰:“女直、渤海本同一家”」。1114年1117年間據《金史》載黑水靺鞨(即女真)佔鴨緑江以北的渤海舊地。女真金國登用被遼國俘虜的原渤海貴族,地位在契丹人和漢人之上。《金史》中姓「大」這個渤海國國姓的人有不少:海陵王完顏亮的母親姓「大」、大、大懷貞和大興國。這都是被拉到中原的原渤海貴族(即白山靺鞨),後又并入女真金國的直接證據。[5]。渤海國及其繼承的高句麗不是漢族史,但卻是女真史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6][7]

[编辑] 高句丽的现代争议

主条目:高句丽争议

由于高句丽的地理敏感性,现在为中国、韩国和朝鲜的政治敏感话题。

[编辑] 世界文化遺產

朝鮮从2000年开始申请世界遗产名录,当初在2003年举行的第2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巴黎会议上准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不过由于中国的反对,未能列入。中国从2003年开始了申请,在2004年举行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蘇州会议上,朝鮮的“Complex of Koguryo Tombs”(高句丽墓葬群)和中国东北的“Capital Cities and Tombs of the Ancient Koguryo Kingdom”(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分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两项独立的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包括王城3座、王陵14处及贵族墓26座-- 王城: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 王陵:麻线0626号墓、千秋墓、西大墓、麻线2100号墓、麻线2378号墓、七星山0211号墓、七星山0871号墓、太王陵及好太王碑、临江墓、禹山0992号墓、将军坟及1号陪葬墓。 贵族墓:角抵墓、舞踊墓、马槽墓、王字墓、环纹墓、冉牟墓、散莲花墓、长川2号墓、长川4号墓、长川1号墓、禹山3319号墓、五盔坟1号墓、五盔坟2号墓、五盔坟3号墓、五盔坟4号墓、五盔坟5号墓、四神墓、禹山2112号墓、四盔坟1号墓、四盔坟2号墓、四盔坟3号墓、四盔坟4号墓、兄墓、弟墓、折天井墓、龟甲墓。

[编辑] 高句丽遗民

高句丽遗民裡一部分变为渤海人[8]渤海国灭亡前后和复国运动过程中部分渤海人迁入到高丽王朝境内融入高丽人。复国运动过程中被契丹俘虏的一部分渤海人融入契丹。

一部分高句丽王族和百济王族被拉到唐朝境内,在洛阳邙山一带发掘面世的高句丽王族泉男生泉男產、泉獻誠、高慈、高震、泉毖,以及百济王族扶餘隆的墓誌铭,清末民初著名金石学者罗振玉编成《唐代海东藩阀志存》一书。[9]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杨保隆认为有1/3到一半的高句丽曾被内迁至内地。[10]

高句丽王族高丽若光率领高句丽遗民1799人亡命到日本,在日本武藏國[11]开拓高丽县,並建立高丽神社。[12]

[编辑] 注釋與參考資料

  1. ^ 朱立熙(2003),《韓國史──悲劇的循環與宿命》,臺北:三民書局,頁13。
  2. ^ 高句麗人的衣食,鳳凰網,2006年9月15日。
  3. ^ 朱立熙(2003),《韓國史──悲劇的循環與宿命》,臺北:三民書局,頁13。
  4. ^ 高句麗人的婚俗,鳳凰網,2006年9月15日。
  5. ^金史·太祖本紀》:“(太祖為都勃極烈二年)十月朔,...。召渤海梁福、斡答剌使之偽亡去,招諭其鄉人曰:「女直、渤海本同一家,我興師伐罪,不濫及無辜也。」使完顏婁室招諭系遼籍女直。”“(收國)二年正月戊子,詔曰:「自破遼兵,四方來降者衆,宜加優恤。自今契丹、奚、漢、渤海、系遼籍女直、室韋、達魯古、兀惹、鐵驪諸部官民,己降或爲軍所俘獲,逃遁而還者,勿以爲罪。其酋長仍官之,且使從宜居處。」”
  6. ^舊唐書·渤海靺鞨傳》:“祚榮驍勇善用兵,靺鞨之衆及高麗餘燼,稍稍歸之。聖曆中,自立爲振國王,遣使通於突厥。其地在營州之東二千里,南與新羅相接。越熹靺鞨東北至黑水靺鞨,地方二千里,編戶十余萬,勝兵數萬人。風俗瑟高麗及契丹同,頗有文字及書記。”
  7. ^新唐書·渤海傳》:“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麗者,姓大氏。高麗滅,率衆保挹婁之東牟山,地直營州東二千里,南比新羅,以泥河爲境,東窮海,西契丹。築城郭以居,高麗逋殘稍歸之。”
  8.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九》;《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九下》。
  9. ^ 高句丽遗民高足酉墓志铭考释,搜文網,2006年4月29日。
  10. ^ http://www.trends.com.cn/travel/a/1-83541.htm
  11. ^ 大約在今日日本首都附近,具體位置是:埼玉县全县、東京都隅田川以東的陸地及神奈川县東北部
  12. ^ 高麗神社公式ホームページ,2007年3月28日驗證。

[编辑]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朝鮮半島朝代
傳疑/神話時代:倍達國 | 檀君朝鲜 | 箕子朝鲜 | 卫满朝鲜
信史時代:馬韓 | 辰韓 | 弁韓 | 高句丽 | 新罗 | 百濟
中世至近代:渤海 | 後百濟 | 後高句麗 | 王氏高麗 | 李氏朝鲜 | 大韓帝國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