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紀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民國紀元又稱民國紀年,乃中華民國建立之后採用之年號方式。民國紀元是中華民國建立開始紀年的方式,稱作中華民國XX年,簡稱民國XX年、民XX。民國是中華民國採用的紀元,也是中華民國的簡稱。這種紀年方式以公元1912年壬子年中華民國成立為第1年,即中華民國元年,與公元紀年相差1911年。月與日則同公曆月與公曆日。
清宣統三年辛亥年(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於武昌起義,推翻清朝帝制。湖北軍政府的文告和各省響應的宣言不使用年號,使用黃帝紀元;但革命黨人討論成立共和政府時,認爲黃帝紀年也不合民主共和的宗旨。各省代表於十二月二十九日在南京召開臨時大總統選舉大會,孫中山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次年(1912年)元旦正式就職,通電各省,頒訂國號為中華民國,並且不再使用帝制的年號,以黃帝紀元4609年11月13日(1912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并改用公曆。中華民國成立前的紀年可用民前,例如,民前一年就是191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改采公元为纪年,不再采用民国纪年。在中国大陸,民国时期通常被指称为1912年至1949年。
目前中華民國有效統治之領土(臺灣、澎湖、金門、馬祖),仍使用民國和西元(公元)共用的紀年法。據《中華民國國家標準》CNS 7648《資料元及交換格式–資訊交換–日期及時間的表示法》(與ISO 8601類似),紀年可用公元,也可冠以大寫R.O.C.字母用民國紀元。例如,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1月1日可寫作1912-01-01或R.O.C. 01-01-01。
中華民國曆的紀年跟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主體紀年和日本大正天皇在位期間的日本年號「大正」一致,即中華民國的「民國7年」相當於朝鲜「主體7年」和日本「大正7年」(至1926年大正天皇死亡為止)。這是因為中華民國成立之期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創建者金日成的出生年份和日本大正天皇的登基年份均為1912年的緣故,純屬巧合,三者並無任何關係。
[编辑] 參考
- 中國年號索引
- 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權之紀年
- 宣統(1906年12月2日至1912年2月12日):清宣統帝溥儀之年號
- 明治(1868年1月25日至1912年7月30日):日本明治天皇之年號
- 大正(1912年7月30日至1926年12月24日):日本大正天皇之年號
- 昭和(1926年12月26日至1989年1月7日):日本昭和天皇之年號
- 平成(1989年1月8日起):日本天皇明仁之年號
- 主體(1997年9月9日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之年號
- 維新(1907年—1916年):越南阮朝阮福晃之年號
- 啟定(1916年—1925年):越南阮朝阮福昶之年號
- 保大(1926年—1945年):越南阮朝阮福晪之年號
- 大同(1932年3月9日至1934年2月28日):滿洲國之年號。
- 康德(1934年3月1日至1945年8月18日):滿洲國之年號。
与历法/授时系统相关主题 |
傳統曆法:岁星纪年 | 太岁纪年 | 天干 | 地支 | 希伯來曆 | 伊斯蘭曆 | 瑪雅曆 | 藏曆 | 農曆 | 佛曆 | 儒略曆 | 儒略改革曆 | 中國聖曆 | 日本曆 | 印度曆 | 伊朗曆 | 埃塞俄比亞曆 | 馬拉亞姆曆 | 瑣羅亞斯德教曆法 | 緬曆 |
参见: 历法、授时与时间相关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