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孙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明朝直隶高阳县南街村(今属河北省)人。
相貌奇伟,“铁面剑眉,须髯戟张”。明万历六年(1578年),中秀才,年仅16岁。而后,孙承宗曾先后在大理寺右丞姜壁和兵备道房守士等朝廷官员的家中,做家庭教师,并逐渐接触官场。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孙承宗到北京,入国子监读书;次年,中“举人”。后来,因房守士升任大同巡抚,孙承宗随行。大同是当时明朝的边城重镇,承宗喜欢跟老将及退役兵卒究问险要边情[1],史稱“伏剑游塞下,历亭障,穷厄塞”,因而“晓畅边事”[2]。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第二名,即“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孙承宗在翰林院一待就是十年。后来,孙承宗有幸进入詹事府做事,辅导当时的皇太子朱常洛学习,即后来的明泰昌皇帝。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泰昌帝继位仅一个月,就不明不白的驾崩了。因此,泰昌帝年仅16岁的儿子明天启皇帝朱由校继位。孙承宗继而就做了天启帝的老师。这样,年近花甲的孙承宗,依借帝师的地位,逐渐地进入了明朝后期政治权力的中心。
明天启二年(1622年)孙承宗升任为礼部右侍郎。后因明朝丢失廣寧,遼東經略王在晉去職,天启帝以孫承宗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經略遼東四年,以為“迩年兵多不练,饷多不核。以将用兵,而以文官招练;以将监阵,而以文官拨发;以武略备边,而日增置文官于幕;以边任经、抚,而日问战守于朝。此极弊也。今天下当重将权。择一沉雄有气略者,授之节钺,得自辟置偏裨以下,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边疆小胜小败,皆不足问,要使守关无阑入,而徐为恢复计。”[3],期间大膽起用袁崇煥、孫元化、鹿善繼、茅元儀等人,修復寧遠等大城九座、堡四十五座、練兵十一萬,拓地四百里、屯田五千頃,“自承宗出镇,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4]。後金按兵不敢動。天啟五年,魏忠賢派太监刘应坤到山海关,以帑金十万两犒军,為承宗所鄙视[5],天启五年(1625年)八月,发生柳河之役[6],忠賢以承宗不附已,借口馬世龍损失马匹六百七十匹、甲胄等军用物资,參劾承宗[7],後以高第代為經略,十五日,批准孙承宗回籍养病[8]。
崇禎二年(1629年),清兵第一次入長城,進大安口、遵化,袁崇煥被執下獄,承宗力保祖大壽,復用承宗為督師,移鎮山海關,修建入海長城之「老龍頭」,且於建後由內閣大學士楊嗣昌題字「寧海城」於「老龍頭」城樓上,遼左得以粗安。崇禎三年,祖大壽、馬世龍等諸將克復永平、遵化、遷安、灤州四城,史稱“遵永大捷”。崇禎四年八月,清軍攻大凌河,祖大壽堅守城池,命宋偉、吳襄救援,二將陣前不和,祖大壽降清,後罷孫承宗。家居七年。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兵第四次入長城,犯保定,攻高陽,承宗率家人拒守,高陽城牆低矮,城破,舉家殉國。著有《高陽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