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地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北极地区或北极地方(有时也直接用“北极”一词来指代)指的是环绕在地球北极点周围的地区,与南极地区一起构成了地球的寒带。北极地区包括整个北冰洋以及格陵兰岛(丹麦领土)、加拿大、美国阿拉斯加州、俄罗斯、挪威、瑞典、芬兰和冰岛八个国家的部分地区。
北极地区有多种关定义。通常认为的北极地区为北极圈(66°33'N)以北地区,以极昼和极夜为特点。基于气候和生态学因素,北极地区也可定义为七月份时的10℃等温线以北地区,而这一边界与北极树木线大致对应。此外,北极地区在社会学和政治学上的定义是八个北极国家的北方领土,甚至包括地理上属于亚北极地区的芬兰的拉普蘭省。
北极地区主要由一个被广大冰原覆盖的大洋(即北冰洋)和环绕在其周围的一圈无树木的冻土地带所组成。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近年来北极地区的冰盖厚度在不断下降。一些证据表明,最迟到2040年[1]或2100年[2][3],北极地区在夏季时将不再为冰所覆盖。而最新的研究显示,在2007年夏季冰层的融化速度高于估计值,因此可能最早在2013年就会出现无冰的情况。[4][5]
北极地区的生物体包括冰中的微生物、鱼类与海洋哺乳动物、陆地动物以及人类。这一地区具有非常独特的生态系统。而在此居住的土著居民和其文化都与这里低温和极端的生活环境相适应。
目录 |
[编辑] 气候
北极地区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寒冷,夏季凉爽,和南极一样,有极昼极夜之分。极夜从11月23日开始,持续至次年4月,长达六个月。接下来是同样六个月的极昼。降水主要表现为下雪的形式。北极地区全年的降水量很低,大部分地区不到50厘米,但相对南极地区仍高出很多。大风常常卷起冰雪,给人以不间断降雪的印象。北极地区冬季的气温可低至-40°C,有记录的最低温度是-68°C。相对南极而言,北极地区风速较小。沿海地区由于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气候较为温暖,降雪量也较高。在北欧地区,受北角暖流影响,全年水面温度保持在2至12℃之间[6]。内陆地区则更为干冷。
[编辑] 北极光

极光是地球两极特有的自然景象,极夜时,北极的极光一般在北纬70至80度就可看到,一般出现在150至400千米的上空,分扩散极光和分立极光两种。来自太阳的高能电子被地球磁场捕获,牵引到两极地区上空。地球大气层外层的气体分子或原子与其碰撞后,短暂地被激发至高能态甚至电离态。在回到基态时,原子会放出特定波长的光波,形成极光。比如说,高层大气中电离的氧原子受到激发时,会发出浅绿色的光芒,而氮分子受激时和电离时分别会发出粉红色和紫蓝色光辉。正因如此,北极光看起来五彩缤纷,绚丽夺目[7]。
[编辑] 地理
北极地区包括北冰洋、周围陆地海岸带及岛屿、北极苔原和泰加林带。如果以北极圈为界,北极地区的总面积为2,10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占800万平方公里。若从物候学角度出发,以7月份平均10℃的等温线(海洋以5℃等温线)为界,那么北极地区的总面积将是2,70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1,200万平方公里。如果以植物分布来划定界,把全部泰加林带归入北极地区,那么面积将超过4,000万平方公里。[8]
[编辑] 北冰洋

北冰洋面积约1475万平方公里,是四大洋中最小的一个,可分为北极海区和北欧海区两部分。洋面上有长年不化的冰层,占北冰洋面积的三分之二,平均厚度约为3米,是永久性的海冰。北冰洋底部有广阔的大陆架,最宽达1 200千米以上,所占面积达到总面积的33.6%。洋底中央横卧着两条海岭:雷蒙索诺夫海岭和门捷列夫海岭,将北冰洋地分为三个海盆:加拿大海盆、马卡罗夫海盆和南森海盆[9]。
北冰洋岛屿很多,数目仅次于太平洋。除最大的格陵兰岛外,还有斯瓦尔巴群岛、北极群岛等[10]。北冰洋表层主要有两支洋流:从格陵兰以东进入北冰洋的西斯匹次卑尔根暖流,以及来自楚科奇海,流经北极点后又从格陵兰海流出,进入大西洋的越极洋流(寒流)。此外还有挪威暖流和北角暖流。
[编辑] 周边陆地
北冰洋周边的陆地由欧亚大陆、北美大陆与格陵兰岛组成,中间由白令海峡和格陵兰海隔开,总面积约800万平方公里。海岸线蜿蜒曲折,类型众多,有陡峭的岩岸、峡湾型海岸、磨蚀海岸、低平海岸、三角洲及潟湖型海岸等各种类型。
[编辑] 北极苔原
北极苔原包括北冰洋与泰加林带之间的广阔的永久冻土带,以及众多的湖泊和沼泽,总面积约1300万平方公里,因主要植被为苔藓和地衣而得名。主要位于北极圈内。
[编辑] 泰加林带
泰加林带是从北极苔原南界的林带开始,向南1000多公里宽的针叶林带。泰加林带植被结构简单,欧洲云杉、西伯利亚云杉、西伯利亚冷杉以及欧洲冷杉组成的树林下只有一层灌木层,一层草木层,以及地表的苔原层[11]。
[编辑] 植被
北极地区(不含泰加林带)的严寒气候使得树木无法生长,因此当地的植被主要由生长接近地面的低矮灌木、类禾本植物、草本植物、苔藓和地衣构成。这种植物带被称为北极苔原[12]。随着纬度升高,可供植物生长的热量(主要是太阳能)大大减少。在极北地区,植物的新陈代谢周期大幅放缓,达到了极限,因为最微小的节约对都有利于维持生长和繁衍。全年寒凉的环境使得北极地区的植物在大小、种类和繁衍能力上都有下降。在最温暖的区域,灌木可以生长到两米高,莎草、苔藓和地衣可以形成厚厚的覆盖层;而在最寒冷的区域,绝大部分的地表是裸露的,植被基本上是地衣和苔藓,间有少数草本植物。
[编辑] 动物
北极动物种类繁多。陆地上的哺乳动物中,食草动物有北极兔、旅鼠、麝牛、北极驯鹿;食肉动物有北极熊、北极狼、北极狐。水域中有海豹、海象以及角鲸和白鲸等六种鲸类,还有茴鱼、北方狗鱼、灰鳟鱼、鲱鱼、胡瓜鱼、长身鳕鱼、白鱼及北极鲑鱼等各种鱼类[13]。
北极地区的鸟类有120多种,多为候鸟[14]。北半球的鸟类有六分之一在北极繁衍后代,有至少12种鸟类在北极越冬[15]。在湖泊及水泽中有各类水禽,如长尾凫、赤颈凫、短颈小野鸭、斑背潜鸭、鹊鸭、秋沙鸭、黑凫、雪鹅等;飞禽则有北极雷乌、猫头鹰、渡鸦、海雀、北极燕鸥和黑冠苍鹭等等。
[编辑] 史前时代
在白垩纪,北极地区的气温比现在温暖很多,从北冰洋平均海平面温度推断,当时北极地区温度可能最高达到20°C,最低-15°C[16],并不是被冰雪覆盖。当时的北极地区有恐龙[17]和水杉分布[18]。开角龙、亚冠龙、伤齿龙和埃德蒙顿龙都可能在北极地区作迁徙。同样地,在南极地区也发现了恐龙的踪迹,比如澳大利亚的木他龙。
[编辑] 居民
在一万年以前,北极地区已经有人类居住。北极地区现在生活着20个民族,总人口约为900万,主要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地区的萨米人、北美洲北部的因纽特人以及俄罗斯境内的雅库特人、鄂温克人[19]等等。除萨米人外,北极土著居民都有着显著的蒙古人种特征。北极地区的土著居民主要靠捕猎海豹、鲸、海象和鱼类等为生,并驯养驯鹿和猎犬。北极地区的各土著民族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十分相似。比如爱斯基摩人及西伯利亚的各部落民族所穿的雪鞋都很类似。北极各土著民族普遍信奉萨满教:这是以渔猎为主的部落中常见的宗教信仰。北极土著民族一直与外界接触甚少,直到现代,与其他地区的交流才开始变得频繁。正因如此,他们保持了新石器时代人类的许多传统习惯,比如物物交易[20]。
一般认为,北极地区居民除萨米人外,都来自中亚的同一地区。在历史上,主要存在的民族是亚洲大陆东北角的楚科奇人和西伯利亚东部北冰洋沿海,进入北极的时间比较晚的雅库特人。不同于处于原始共产制状态的其他民族,雅库特人的社会结构以近似于封建制,使用铁器,饲养驯鹿。此外还有只靠狩猎为生的涅涅茨人和既养驯鹿又打猎的鄂温克人。在北美,因纽特人以狩猎为生,使用鹿骨和角作为工具。萨米人则只养殖驯鹿。
北极地区土著居民的文化传统亦十分近似。部落内公有制观念很强,猎物定要平分,认为一个男人应该是好的猎手和能够保护部族的人[21]。
[编辑] 自然资源
北极地区拥有可观的自然资源,比如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森林资源(亚北极地区)以及丰富的渔业资源。近年来,出于对神秘而寒冷的北极地区的兴趣,北极地区的旅游业也逐渐兴起。北极地区还有大量的未开发的水电资源[22]。
[编辑] 外来移民与开发
北极地区与南方一向有毛皮交易。黑貂、松鼠、海狸等的毛皮成为外来的欧洲人掠夺的对象,送到俄罗斯等地区贩卖。1650年,俄罗斯总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毛皮交易。同时,北极地区的丰富的渔业资源也吸引各国前来,阿拉斯加和格陵兰都有规模庞大的渔场。
继19世纪末阿拉斯加的淘金热后,北极地区的丰富的各类油气矿产资源不断吸引着探险家和开发商前往。20世纪60年代末,在阿拉斯加找到了巨型油田,石油开发达到高潮[23]。
大量的资源开发对北极地区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各种探测和钻探工程极大地破坏了当地的地表植被,也严重影响了当地野生动物的生存。同时,大量移民涌入北极地区,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强烈冲击。外来移民引进了先进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工具,使许多土著民开始放弃自己的文化和习俗。但是,土著居民在接受了现代文化后,也开始保卫自己的居住地和传统文化,比如说要求参与北极土地归属的协商,以及抗议石油公司对当地环境的破坏[24][25]。。
[编辑] 脆弱的生态系统
北极是地球上最后的大片未开发的土地之一,因此保护北极地区的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日显重要。北极生物圈的弱小的生产力以及简单的生物链结构使得北极地区的生态系统十分脆弱,自修复能力不强[26]。越来越频繁的人类活动已经对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北极地区的地被植物很容易遭到破坏。作为众多动物(其中不乏濒危物种)的繁衍地,北极地区生态受到破坏将会对这些物种产生巨大影响。
[编辑] 污染
比起地球上其他地方,北极地区相对比较干净,但局部地区仍存在着较严重的污染,并对当地居民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由于人造化学品随大气及洋流聚集至北极地区,许多地区的污染物含量比人口密集的都市中还要高。格陵兰、加拿大北部等地的孕妇吸收过量化学物后,生女婴的数量达到了男婴的两倍[27]。另一个例子是北极的烟雾。北极地区冬季的严寒,造成含微粒云团在空中悬浮而久降不下,并与中纬度地区的大气中飘移过来的硫化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结合,形成了北极烟雾。北极烟雾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主要是欧洲工业国家和前苏联工业排放的结果[28]。此外,由于大量候鸟来到北极地区,其粪便中携带的汞和杀虫剂等化学成分也在严重污染当地环境[29]。
[编辑] 国际间的合作和政治
北极地区向来是国际政治的焦点之一。对北极地区进行首次综合性科学考察是在1882~1883年的第一个国际极地年。来自11个国家的11支考察队对北极地区的天文、地理、气象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有系统的科学考察[30]。第二次国际极地年科考在1932年8月1日~1933年8月31日开展,参加的国家增加到34个,在北极建立了43个永久性的考察站。1957年是国际地球物理年,北极科考作为全球探测和研究的一部分,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1973年,美、加、丹、挪、苏签署旨在保护北极熊的多边协议。1976年,美、苏签署保护候鸟及环境的公约。1986年,环北极健康国际联盟成立。1990年,环北极的八个国家联合正式成立国际北极科学研究委员会。 [31]
[编辑] 北极领土要求
早在18世纪,北极周边地区的国家就意识到北极地区的重要性。1784年,俄罗斯曾对阿拉斯加、白令海峡、阿留申群岛等地区宣示主权,並进行捕猎海豹的活动。
1920年,大不列颠联合王国、美利坚合众国、丹麦、挪威、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意大利、日本、荷兰等18个国家签署《斯瓦尔巴条约》,承认挪威对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具有充分及完全主权。各缔约国的公民可以自主进入该地区,但活动受挪威法律管辖。1925年,中国、前苏联、德国、芬兰、西班牙等国家亦参加该条约。[32]
1933年,美国国务院发表了题为“两极地区:在南极与北极领土要求的研究中,对地理与历史资料的考虑”的报告。1941年,美国与丹麦共同在格陵兰岛建立空军基地。[33]
冷战时期,由于北极地区是美国和苏联间最近的通道,双方都在北冰洋沿岸部署了大量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场。加上北极的冰层为潜艇提供了躲避雷达等传感器追踪的绝佳场所,在冷战期间,北极地区一直是美苏潜艇角逐的舞台。[34]
现在,北极以及北冰洋不属于任何国家拥有。北极海外围的国家: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挪威和丹麦(格陵兰)则拥有岸边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35]。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一个国家可以有十年的时间来宣告对其专属经济区的主权[36]。 据此,挪威(1996年[37]),俄罗斯(1997年[37])、加拿大(2003年[37])和丹麦(2004年[37])都开展了对某些北极海区的领土要求计划。
2007年8月2日,一艘俄罗斯的探测深海小潜艇和平一号和和平二号在北极点附近成功下潜至海床,并一面1米高的钛金属制的俄罗斯国旗插在北极点下的海床上,以“证明北极附近海域就是俄罗斯的领土范围”[38]。尽管这次下潜为科学探测,但在北极点下的海床插旗的行为引起了是否会展开对北冰洋海底的巨大油气资源的争夺的担忧。
美国和加拿大都对俄罗斯插旗的举动提出抗议,并宣布会以北极科考和军事演习等途径作出回击。
[编辑] 北极地区的战略地位
出于地理上的原因,通过北极地区是从东西半球到另一半球的最短航线。为此,许多探险家前仆后继,打通了欧亚大陆与北美大陆之间的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二战期间,英美为了向苏联输送战略物资,开辟了北极航线。后者成为了同盟国与苏联联系的重要交通渠道。北极航线起点一般是冰岛,终点主要是苏联北方的两个港口,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航线由1941年9月28日开通,由英国和苏联海军联合掩护[39]。至1945年5月,同盟国向苏联先后派出三十七支护航船队和37艘单独航行船只,共计743艘运输船,损失85艘。同盟国提供的战略物资对苏联起了很大作用,也鼓舞了士气和民心[40]。
然而,二战之后,随着冷战开始,北极地区成为了美苏潜艇角逐的舞台。双方潜艇多次在北冰洋冰盖地下遭遇。美国还曾经通过窃听苏联地下电缆和潜艇来获取机密情报[41]。
2007年至2008年是国际极地年,新一轮的北极主权争议也再次响起。俄罗斯在北极点下海床插旗之后,加拿大在2007年8月7日至17日举行了名为“Operation Nanook”的军事演习。8月10日,加拿大总理宣布,将在北极地区新建一个军事训练中心和一座深水港[42]。美国也计划于2008年在阿拉斯加北段的巴罗观察站建立季节性基地,部署直升机、小型船只或者固定翼飞机,用于执行海上搜索、救援等任务。[43]。
[编辑] 中国北极科考
中国与北极地区并不接壤,但作为《斯瓦尔巴条约》缔约国,中国有权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地区从事科学考察活动。1951年,武汉测绘学院的高时浏到达地球北磁极,进行地磁测量工作,成为第一个进入北极地区的中国科技工作者。1991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的研究员高登义参加了挪威组织的北极浮冰考察,并于考察过程中在北极地区展示了中国国旗。
1995年,由民间赞助的中国北极考察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到达北极点考察,是首次由中国人组织的北极科考[44]。
中国政府首次对北极地区展开科学考察是在1999年。7月1日,中国北极科考船“雪龙号”从上海出发,在白令海、楚科奇海和加拿大海盆展开对海洋和大气的综合调查。研究内容有: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和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北冰洋与北太平洋水团交换对北太平洋环流的变异影响以及北冰洋邻近海域生态系统与生物资源对中国渔业发展的影响。科考活动持续两个月,于9月9日结束。[45]
2002年8月2日,中国科考队在北极建立了陆地大气观测站[46]。
2003年7月15日,中国政府第二次北极科考队由大连出发。在这次科考中,中国科考队首次使用了中国自行研制的ROV水下机器人以及多项新技术,完成了不同区域海冰厚度、海冰底部形态、温度、盐度的连续测量。[47]。科考研究内容包括北冰洋环流、水体交换及海水结构变异机理、北极海冰变化过程及其对海气交换的影响研究等等。
2004年的北极科考中,中国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建立了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
[编辑] 北极地区气候变化
北极地区对全球变暖效应十分敏感,因为北极冰山为浮冰,海水的温度对其消融有莫大的影响。近年来,冰山消融愈为显著。气象模型预测北极地区温度上升的幅度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48]。这个事实引起了各国政府的巨大关注。其中,格陵兰冰川的融化将导致全球海平面的升高[49]。美国加州蒙特利湾的美国海军研究生院和NASA以及波兰科学学会海洋科学研究院合作的一份研究报告估计,北极地区的冰山有可能在2013年就会全部消失[4][5]。事实上,北极冰山消融的速度比预计中还要快。根据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北极冰盖在2005年至2007年的融化面积相当于法国国土面积的两倍[50]。
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全是负面影响。冰层的消融使得所谓的“西北通道”出现,并可能成为一条快捷而易于航行的新商业航道[51]。此外,北极地区冰雪的消融有可能为对冰层之下埋藏的丰富油气资源的开采带来希望[52]。为此,近年来,国际社会对北极地区片水域的拥有权展开了争论[53][54]。
2008年2月29日,挪威国际极地年秘书处运行秘书长奥利夫·奥尔海姆博士预言,至2008年夏季北极极点冰盖可能全部融化[55]。而在2008年4月18日,多伦多大学的德里克·穆勒博士和加拿大巡逻员组成的科研小组发现,北半球最大的沃德·亨特冰架已断成三个部分[56]。
[编辑] 水体
[编辑] 陆地
- 阿拉斯加(美国)
- 阿留申群島(美国)
- 北极群岛(加拿大)
- 代奧米德群島(美国/俄罗斯)
- 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俄罗斯)
- 紐芬蘭與拉布拉多(加拿大)
- 新西伯利亞群島(俄罗斯)
- 西北地区 (加拿大)
- 新地岛(俄罗斯)
- en:Nunavik(加拿大)
- 努那福特(挪威)
- 芬马克(挪威)
- 格陵兰(丹麦)
- 冰岛
- 扬马延岛(挪威)
- 北地群岛(俄罗斯)
- 西伯利亚(俄罗斯)
- 斯瓦尔巴群岛(挪威)
- 育空(加拿大)
- 弗兰格尔岛(俄罗斯)
[编辑] 参考文献
- ^ Arctic melt worse than predictions CNN.com, 2007年5月2日
- ^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Summary for Policy Makers of Contributions by Working Group 1, 2007
- ^ Real Climate article about sea-ice decline
- ^ 4.0 4.1 Arctic summers ice-free 'by 2013' Jonathan Amos BBC News 2007年12月12日
- ^ 5.0 5.1 Arctic ice melt worse than predicted: scientists Barbara Miller, www.abc.net.au, 2007年12月13日
- ^ 北极的气候[1]
- ^ [www.fhsh.tp.edu.tw/sub/sience/首頁/極光原理.doc 極光原理]
- ^ 北极的自然地理
- ^ 北冰洋的海底地貌[2]
- ^ 北极地区
- ^ 北极的泰加林带
- ^ 北极的生命,人民网
- ^ 北极的生命,人民网
- ^ 北极,鸟类的王国,环游世界网
- ^ 北极的生命,人民网
- ^ 白垩纪中期北半球的气候,中国恐龙网
- ^ [3]
- ^ [4]
- ^ (英文)Republic of Sakha
- ^ [5]
- ^ 北极的主人——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
- ^ 北极的矿产与能源
- ^ 北极资源与人类发展
- ^ 因纽特人发起故乡保卫战 争夺北极开发"发言权"
- ^ 北极资源与人类发展
- ^ 脆弱的北极生态系统,生物谷
- ^ 环境污染致北极地区不产男婴
- ^ 北极的大气污染
- ^ 加拿大科学家发现 海鸟粪是北极主要污染源
- ^ [6]
- ^ 北极重大外交事务年鉴
- ^ 地球尽头的狂热角逐:插旗激起千层浪
- ^ 北极重大外交事务年鉴
- ^ 美苏冷战时曾为北极展开激烈争夺
- ^ 根据现行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由于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大陆架延伸至北极,因此北极点及附近地区不属于任何国家,北极一带被视为国际范围,北极点周边为冰所覆盖的北冰洋属于国际海域,由国际海底管理局监督管理。北极海外围国家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挪威和丹麦只拥有领海外围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
- ^ Status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of the Agreement relating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Part XI of the Convention and of the Agreemen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visions Convention relating to the conservetion and management of straddling fish stocks and highly migratory fish stocks.於2007年7月26日查閱.
- ^ 37.0 37.1 37.2 37.3 http://www.un.org/Depts/los/reference_files/status2007.pdf
- ^ 俄考察团将一面钛金属国旗插在北极点下海床上,新京报
- ^ 冰海角逐——北极航线之战(一)航线开通
- ^ 冰海角逐——北极航线之战(十一)简评
- ^ 揭开冷战时期美苏核潜艇北极“暗战之旅”
- ^ 争夺北极刀兵相见 加拿大将修建北极军事基地
- ^ 美军事基地挺进北极
- ^ 中国第二次北极科考
- ^ 中国北极科学考察
- ^ 北极建起观测站
- ^ 中国第二次北极科考首战告捷 取得大量数据
- ^ ACIA, Impacts of a Warming Arctic: Arctic Climate Impact Assess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7]
- ^ Study: Glaciers contributing more to rising seas,2007[8]
- ^ 北极冰盖融化面积相当两个法国
- ^ Will ice melt open fabled Northwest Passage?, CNN.com, 29 Aug, 2002[9]
- ^ The great Arctic Circle oil rush, CNN.com, 8 Aug, 2007[10]
- ^ Russia stakes its claim on North Pole in underwater search for oil, Times Online, 28 July, 2007[11]
- ^ zh-hans:“;zh-hant:「Arctic melt stuns scientistszh-hans:”;zh-hant:」,CBS News,2007年10月9日.
- ^ Expert: Arctic polar cap may disappear this summer - People's Daily Online
- ^ 北半球最大冰架断裂成三部分[12]
[编辑] 参见
世界分區 | ||||||||||||||||||||||||||||
---|---|---|---|---|---|---|---|---|---|---|---|---|---|---|---|---|---|---|---|---|---|---|---|---|---|---|---|---|
|
|
|||||||||||||||||||||||||||
另见世界七大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