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入学考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大陆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入学考试(高考),分有普通高考和成人高考。它是考生进入大学和选择大学资格的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考试之一。通常所说的高考是普通高考,在本条目中也是指普通高考。
1949年之前,中国各所大学招生考试的时间由学校决定,并不是同时举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时间安排去不同的大学进行多次高考。现在,在中國大陆大部分地区,高考每年只举行一次,2003年以前在7月举行,2003年开始改为每年6月举行。近年来部分省市每年举行两次高考,多增加的一次在1月举行,但因爲遭到學校和學生的冷遇,所謂的春季高考正逐漸取消。高考试题并不是全国统一的。北京和上海独立命题(北京的理科综合考试在2001~2003年采用全国卷,即和全国统一考试的理科综合试题是相同的,从2004年起改为独立命题),广东和河南使用一套相同的试题,其他地区使用国家统一命题。但是除北京和上海以外的试卷试题基本上是一样的。高考以省为单位。但是,在2004年扩大分省组织高考命题的范围,增加重庆、天津、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9个省市单独命题。2006年,增加四川、陕西。2007年,增加海南、宁夏。至此,实施独立命题的省、市达到18个,考生人数约占中国大陆高考考生总数的2/3。其中独立命题又称「自主命题」但考试试题不完全由本省命题,例2006年陕西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入学考试理科综合试题使用了「理科综合(全国Ⅰ卷)」。
由于高考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同时更是担心如若以其他方式招生将可能会引发腐败等问题,所以所有大学都根据高考分数录取学生。因此很多中國大陆人把高考认为是决定人生的关键。但是由于高考一考定终生制度的种种缺陷,现在已经有部分大学开始试行“自主招生”。
高考自2001年取消年龄与婚否的限制,任何具有适宜文化程度者均可以报名参加高考。 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入学考试计划于2008年6月7/8日举行,7/8/9月展开录取工作.
目录 |
[编辑] 考试制度
采用笔试方式。考试科目根据个人选择而不同。必考内容为语文、数学和外语(包括英语、日语、俄语)。其他科目的考试方式分别为:
- 江苏:使用“3+2”方式;
- 广东:使用“3+X”方式;
- 上海:使用“4+X”方式;
- 其他地区:使用必考科+文科综合或必考科+理科综合;
- 部分课改地区(2007年施行):使用必考科+文/理科综合+整体综合(包括音乐美术等科目)。
[编辑] “3+2”考试制度
“3”——“语文、数学、外语”、“2”——文科“政治、历史、地理之中选2”、理科“物理、化学、生物之中选2” “3+X”的考试制度即是在“3+2”的基础上实行的改革。
[编辑] “3+X”考试制度
这是中國大陆为实验教育体制改革实行的实验,在广东和河南进行。“3”指语文、数学、外语为每个考生必考科目,“X”指由指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从文科、理科2个綜合科目中选择一个或兩个考试科目。
[编辑] “4+X”考试制度
这是广东省新课标改革后使用的考试制度。考生分为文、理两类,每位考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或两个专业,其中文科考生可以选择政治、历史与地理之中的一个或两个(政治与地理不能兼选),理科考生可以选择物理、化学与生物之中的一个或两个(物理与生物不能兼选)。每一个考生都必须参加语文与英语的考试,而文科考生与理科考生分别参加文科数学与理科数学的考试,以及文科基础与理科基础的考试,再加上一科或两科的X科,就成为了如今的“4+X”的考试制度。
[编辑] “3+2+X”考试制度
这是江苏省权衡其他考试制度于2003年实施的具有试验性质的高考制度(2004年仍然使用)。
“3”即语文、数学、外语。
“2”为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学科中学生根据自己兴趣任选两门。
“X”为理科和文科综合考试,不记入总分,仅供高校录取时参考。
[编辑] “3+X+1”考试制度
这是中国大陆课程改革的一部分。“3”指语文、数学、外语,是每个考生的必考科目;“X”指由指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从文科、理科2个綜合科目中选择一个考试科目。“1”指基本能力测试,包括高中毕业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与素养。这一项考试制度在2007年的高考中将首次在四个省实行。但据了解,这项改革没有对原来的状况产生多少改变。
2007年6月9日,第一次高考基本能力测试在大陆四省进行。测试内容涉及到各个方面。分值60分。
[编辑] 文科、理科综合
文科综合是指在一份考试试卷中包括历史、政治和地理科目的内容。理科综合是指在一份试卷中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科目的内容。考生在高中一年级下学期、高二或者高三(分科时间由各学校自行掌握)开始选择攻读方向。
[编辑] 考试题型
每科试卷都由客观题和主观题组成,不同的省份主客观题分值比例不同。语文试题比较通行的命制方法是:I卷由10道客观题组成,其中1--4题考察语音文字病句等基本知识。5--7题即所谓的“科技文”,采用一篇带有科普性质的说明文,以考察文中细节及运用文章所给知识推理的能力设置三道选择题。8--10题考察文言知识。II卷则以此考察文言文翻译,古诗词鉴赏,文言文默写,现代文阅读,语言知识运用以及作文。其中文言文翻译直接从I卷的文言文选段中选取,而有的省份则单独给出文段。文言文默写则考察整个初中和高中课本中标明背诵的篇目。语言知识运用题目各省题型不一,每年的变化很大,是新题型集中展示的地方。但就全国卷而言,则主要题型有仿写、扩写、缩写等。
[编辑] 计分制度
原始分制度
一位考生某门高考课程的原始分,是他在该课程试卷上按评分标准所评得的卷面分数,其本质是答对率。高考成绩通知单是报告该生的各科原始分和由各科原始分累加而得的原始分总分。
主要缺点:
- 原始分制度没有揭示考生成绩在考生团体成绩中的位置。
- 由于各科命题难度不同,导致各科原始分之间不能直接比较,造成分数解释上的困难。
- 由于各科命题难度不同,各科原始分相加不合理。
标准分制度
标准分制度是根据教育测量学理论建立的一套有关分数报告、分数解释和分数使用的制度。它向考生报告各科标准分及百分等级,报告总分(改称综合分)的标准分百分等级。各科标准分及百分等级获得方法是:
- 把考生各科的原始分在全省考生属类别团体(如理工类、文史类)中从高到低排序。
- 算出每一个原始分以下的考生占团体考生总数的百分比。这个百分数就称为百分等级。
- 由每个原始分的百分等级查正态分布表,找出它在正态分中对应的正态分数。
- 按正态分数给出标准分:如果正态分数是正态分布的平均值,则报告该原始分的标准分为500分,如果正态分数比正态分布的平均值大1个标准差,则报告该原始分的标准分为600分,比平均值小1个标准差,则其标准分为400分。一般地,正态分数距离正态分布平均值±X个标准差时,其标准分为500±100X分。按正态分布原理,规定标准分在100~900分之间。
- 考生的综合分是反映每位考生各科综合水平的指标,它的获得方法是把考生各科的标准分相加后,按其和的大小从高到低排序,和上述方法一样确定其百分等级和标准分。
主要优点:
- 标准分的大小,既表明考生水平的高低,也表明该生在考生团体中的位置的高低,考生可据综合分的百分等级对照录取率知道自己是否上各批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可录取到哪类学校。
- 各科标准分都表示考生各科在同一团体中的位置,故可据标准分大小直接比较考生的各科成绩水平。同时还能据标准分对各中学进行该年的高考成绩评价。
- 各科标准分的参照点(超过50%考生得500分)和单位(1个标准差为100分)一样,具有可加性。这就克服了原始分缺陷。
最后一个沿用标准分制度的广东省已于2006高考后取消该制度,并在2007年高考中采取了原始分制度。
[编辑] 录取
对考生的录取是根据考生的分数及所填报的志愿来进行的。目前所采用的志愿填报方式,将全国的大学分为若干批次,主要有“提前批”(主要是外交、军事类院校)、“第一批”(重点大学)、“第二批”(普通本科大学)、“第三批”(专科学校或者专科专业,但在浙江等省该批次为本科大学所办独立学院的专门批次)、“第四批”(高职院校,但在浙江等省该批次为专科批次)、“第五批”(在浙江等省该批次为高职院校批次)等,具体批次名称及批次数量各省市自治区可能有所不同)填报自己所想进入的大学,每个批次可以选择4-6个学校志愿。每个大学自主决定对每个省份考生的录取分数和名额。达到分数要求的考生将按照其志愿顺序被大学录取。
目前考生填报志愿的方式共有三种:
- 在部分地区,实行考前填报志愿。即考生在高考之前就填报志愿。
- 在有些地区,实行考后估分填报志愿。即考生在高考结束之后、分数公布之前的这段时间内,按照下发的标准答案,估计自己的考试分数,并按照估计的分数填报志愿。
- 在有些地区,实行出分后填报志愿。即考生在得知自己的高考分数以及各批次分数线后再填报志愿。
这三种制度各有利弊。
录取方式: 多数采用网上录取,利用中国教育科研网建立全国大学生招生远程录取、学籍学历管理、毕业生远程就业服务一体化的信息系统
[编辑] 历史
高考于1955年设立,在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中断。文革时期,上大学的资格很大程度上由家庭背景而定。全中国实施“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方法招收具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农、兵上大学。“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学习,而是“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简称“上、管、改”。高考的废除破坏了中国十一年的发展教育事业,耽误了一代人的前程,对中国文明、经济、生产力与国力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1976年毛泽东去世以后,文化大革命结束,邓小平上任并恢复了全国高考。
[编辑] 爭議
对高考制度存在很多争论,其中包括不同地区分数线差异的问题和高考次数的争论等等。
[编辑] 分数线和考试难易程度差异
大学是按照省份来分配相应的录取名额的,通常对于本地区考生保留更多的名额,这样就使得本地区的录取分数线相应下降。这种现象对于著名大学集中的北京来说尤为突出。由于很多考生希望考取北京的大学,但大学对其他省份的招收名额有限,其他地区考生分数远高於北京地区考生而不能被大学录取的情况甚為常見,在一些省份可以进入重点学校的学生若按照另一些省份高考难度和分数线有可能可以考上清华、北大这样的名牌学府,上本科的则有可能可以上那些省份的重点院校。有人批评这是对考生的歧视,网上激烈的争论未間斷過,各地学生也多对此愤愤不平,但又只能接受现状。由于各地分数线差异而引起的移民现象已经出现,虽然这种现象通常被政府禁止。这种现象被称为“高考移民”。
[编辑] 春季高考
自2000年起,中国教育部开始在北京、上海、内蒙古及安徽等地方试行春季高考制度,如效果良好,可能将会在全国推广。但是效果并不理想。首先,参与春季高考招生的学校并不多,基本上很少有本科学历以上的学校参与招生,这使得春季高考的可参与性大幅下降。这几年考生人数逐年递减,2005年,更有省市宣布退出举办春季高考。春季高考的难度也远不及秋季高考。
[编辑] 选科
虽然3+X在原则上允许考生自主选择参加考试的科目的数目,但是几乎所有学校从自身的升学率出发,不允许考生选择多于一科的科目。由此造成的情况是3+X实际上成为3+1的考试。
[编辑] 加分政策
除了考试分数外,还有多种加分途径,如少数民族子女,烈士子女,竞赛获一等奖,国家级运动员,省级优秀学生干部等。加分从10分到20分為限。[1]然而这些加分规定在实行的过程中并不十分严格,导致一些人依靠非法手段获得加分资格。
[编辑] 试题保密
在很少的地方,有些出题老师为了本校的高考升学率而泄密高考题,这几年偶有发生,如在高考前已经获悉高考的语文作文题等。一些民间商业教育机构也有为商业目的(吸引更多学生参加补习班),宣称能通过内部关系搞到试题。但没有确凿可信的证据表明这样的事实的确存在。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 外部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唯一指定学历证书查询网站: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