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人类学顧名思義就是研究人類的本質的學科。它研究的主題主要有兩個面向:一個是人類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一個則是人類今日特質之演變朔源。至於從事人类学研究的专家則称之为人类学家。
目录 |
[编辑] 词源與定义
人类学一词,起源于希腊文ανθρωπος(人)和λογος(学科),意思是研究人的學科。由於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科西方多視科學為萬物救贖,故有部分學者稱其為“人的科学”(The Science of Man,源自於德語 die Menschenkunde),不過今日之人類學可稱之為科學的部分遠不如其主體的人文特質。1501年德国学者洪德开始使用“人类学”(Anthropology)一词,但是当时只是用来指人体解剖和人的生理研究。直到1863年,英国创立伦敦人类学学会,其研究范围才与现在的人类学研究比较一致。
不過近代人類學的意義要到艾德華·泰勒爵士之後才逐漸成形。在他試圖以人類學意指對人類社會的“泛文化比較”後,整個人類學開始朝以研究各族群文化的方向發展。這其中,法蘭茲·鮑亞士提出輔以語言學、考古學(特別是史前考古)進行貫時性與同時性的整體研究。在他的堅持與努力下,人類學在絕大多數的美國大學和部分英國校園,成為結合多門分支學科的龐大學門,也使人類學的意義大大不同於之前對體質的研究。
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定义。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 狭义:在某些欧洲大陆的国家,人类学指的是研究人类体质的学问,其中包括灵长类学在内。
- 广义:在英国和美国等国家,人类学不仅包括体质人类学,還可能包括人类的社会和文化在内,叫做社会人类学或文化人类学,另外還加上考古学、语言学而構成所謂的“四大分支”。
也就是说,日本以及欧洲国家的人类学范围相当于英、美等国的体质人类学或生物人类学。而在中国大陸,广义的人类学和狭义的人类学概念都有人采用。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内地的人类学更趋向于特指文化人类学,并与民族学相关联。
[编辑] 历史
請參見人類學史
[编辑] 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最早,人類學的研究對象僅限於人體測量與解剖上。但在艾德華·泰勒爵士之後,人類學開始注重由器物著手的泛文化比較,換句話說,即是種關在室內進行的博物學研究。之後,在美國,地質學家出身的“文化人類學之父”法蘭茲·鮑亞士提倡“四大分支”的人類學,並對這種“安樂椅上的人類學家”大加撻伐,使得人類學的研究對象逐漸轉向活的部落(特別是美洲印地安人)文化,其中包含他們的語言、共同行為與歷史。
[编辑] 文化(社會)人類學
但最重要的轉變在於波蘭裔英國社會人類學家布羅尼斯拉夫·馬凌諾斯基的貢獻。大約1930年代前後,他首創以透過參與觀察法寫成的民族誌作為人類學研究的依據和基礎。在他革命性的創建下,人類學家(特別是文化人類學家)開始以親身赴當地與土著生活,乃至參與當地活動的方式進行各文化(特別是小型的部落文化)的研究與紀錄。大約同時,露絲·潘乃德以接觸文學作品、影片、外僑訪問為基礎的遙距研究則成為對無法進行參與觀察法的文化研究的另一種途徑。
這種以“原始”部落文化為對象的主流人類學研究,在1950年代中期後逐漸受到挑戰:首先,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軍隊的進駐,以及英美諸國對殖民地的態度改為放任與鼓勵其自立,使得過去認知的“傳統部落”快速的現代化,導致自馬凌諾斯基以來的“搶救人類學”(即儘可能在現代化影響前,快速紀錄這些未受“污染”的部落文化的人類學)思維不再可行。其次,最早主張參與觀察法的人類學家相繼去世,而在各國政府鼓勵下人類學者又大量增加,使得新一代人類學家逐漸崛起。基於這幾個理由,人類學者的研究對象朝以下幾個方向發展(一)部分人類學者,特別是受到馬克思主義影響的人類學者,開始結合文獻與民族誌資料進行歷史人類學的研究。這方面以艾瑞克·沃爾夫的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為代表作(二)部分人類學者回到本國,在國內較少數的次文化群體(幫派、同性戀、少數民族的都市社區等)進行研究(三)多數學者仍以第三世界的部落文化為研究對象。不同的是,他們開始注意這些部落受現代化影響的調適與改變情形(四)以克勞德·李維史陀為代表,結合語言學、哲學和精神分析,研究各文化之下的共同心智與象徵,由此而延伸出神話學詮釋這獨特的學門,並以結構主義之說影響到哲學、社會學其他學科。
到了1980年代左右,受到後現代與女權運動影響,文化人類學家重新檢討過往往種種強調科學與量化的田野研究,並開展出幾條新的研究對象,其中包含(一)透過對文本的分析,建立起以文化概念為主軸的新歷史人類學(二)重新檢討二元建立價值論,並結合女性主義的兩性人類學研究(三)回到過去已做過的部落地,用新的眼光詮釋這些文化。
以廣義的角度來看,今天的人類學研究對象不再是特定的、原始的異文化,而是包含自身出發的每個文化。而今天的人類學家除了重複檢討與反省外,也在尋找更多可發揮的研究對象。
[编辑] 體質人類學
此外,在考古學家與體質人類學家合作下展開對靈長類的長期田野觀察,希望以此方式解答史前考古學無法研究人類先祖行為的遺憾,而這類研究其中又意外啟發對靈長類語言溝通系統的研究。
[编辑] 語言學
[编辑] 考古學
[编辑] 人類學理論與學派
人類學體系龐雜,各學門又隨時間發展出多樣的的理論,故總體而言十分龐雜。但基本上人類學最主要的特点是(一)反映在体质人类学和考古學上的演化论和(二)反映在文化人类学上的文化觀點。下列透過對各主要分支的理論描述,釐清各學派與理論個主張與關聯。
[编辑] 體質人類學
[编辑] 文化(社會)人類學
最初,人類學的研究仍以生物和博物學觀點看待一切,特別是體質與文化方面,因此有兩個以泛文化比較為基礎的學派影響甚大,即社會演化論和傳播論。前者以達爾文演化論為基礎,主張所有人類的社會是單線進化的,而這文化進化的過程是由物質上的落後到先進,思維上的簡單到複雜。而各文化即停在不同的進化階段。
- 歷史特殊論
- 文化形貌论
1920年代
結構功能論
- 文化进化论
- 文化生态学
- 政治人類學派
- 能源学说
- 结构主義论
- 文化心理论
- 象徵人類學
- 詮釋人類學
[编辑] 語言學
[编辑] 考古學
[编辑]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 全貌觀
- 从社会文化和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和层次研究社会的文化元素和行为,把社会或文化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
- 文化相對論
- 这是对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态度和文化评价。要求研究者客观地看待被研究的对象。一般采用文化主位研究法,从被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待被研究者的文化。
- 泛文化比較
- 对不同的文化进行广泛的比较研究。
- 參與觀察法
[编辑] 人类学领域和分支
人類學由於歷史因素,在分類上主要可以分成北美與歐陸兩套系統。在歐陸,由於受到地理大發現和進化論的影響,人類學的範圍侷限於體質人類學和社會人類學。而文化人類學又因為法國涂爾幹實證社會學派對泛文化社會的興趣,在歐陸演變成社會人類學這樣的名稱。
在北美,有文化人類學之父美稱的法蘭茲.鮑亞士主張歷史特殊論以文化、語言和體質三個層面同時研究人類,因此北美和受美國影響深厚的國家,其人類學皆以這三大分支作為主要架構。另外,因為北美考古學多研究無文字的印地安人遺址,民族誌成了很重要的參照文獻,故考古學和人類學始終息息相關。
到了1960年代以賓弗為首的新考古學主導了世界上多數地區的考古學研究。此學派認為考古學應以研究人類行為模式為最主要目的,故其理論方法幾乎是以人類學的方法做考古學研究。於是在此風氣影響之下,世界各地(歷史悠久的歐陸除外)括起一陣將考古學的納入人類學體系的風氣。
今天的人類學主要可以化約成以下的結構
除此之外,近年來由於聯合國等組織以及許多企業聘用大批人類學家進行非研究性工作,應用人類学的地位也日漸提升,故有人稱其為「人類學的第五大分支」。
以下大致解釋一下各分科的研究性質與內容
体质人类学(又稱為生物人類學)主要是研究人類的生理與生物面向。主要分支有:
- 人体形态学
- 人种学透過生理上的特徵,研究與比較人類各族群生理上的差異
- 人体测量学用测量和观察的方法描述人类体质特征状况
- 古人類學以演化論為前提,研究人类尤其他生物演變至今的過程
- 靈長類學透過對靈長類生物的觀察與紀錄,推斷史前人類可能的思維與行動
文化人類學(或稱社會人類學)佔人類學比重遠超過其他三者。其可分成幾個部分:
語言人類學研究的是人類的溝通方式。主要的分科上有:
考古學因研究對象與方法不同:,可以分成許多分支。下列為幾個比較重要的分科:
- 動物考古學
- 植物考古學
- 實驗考古學
- 水下考古學
- 史前考古學
- 歷史考古學
- 埃及考古學
- 聖經考古學
- 古典考古學
- 工業革命考古學
應用人類學範圍廣泛,研究的範疇也非常多元,其中大略分成以下幾領域:
- 經濟
- 工業人類學
- 醫療
- 醫療人類學
包含心理人類學、法醫人類學
-
- 人類學與公共衛生
[编辑] 人類學與考古學
參見:考古學
在人類學分科當中,爭議最大的莫過於考古學的歸屬與否。不可否認,考古學似乎與歷史學十分有關聯。但基於種種因素,人類學與考古學密切結合在一起。
考古學的源頭可追朔自文藝復興時期,但近代考古學卻是在19世紀中葉才逐漸成型,這原因在於當時地質學的發展以及達爾文提出的演化論,相繼動搖了傳統由神學主導的神創論,進而肯定人由生物而來的自然路徑,以及各地發掘出來的“古怪石頭”所代表的意義——即石器本身乃人類使用之工具。
但在考古研究走向學術化、科學化的路程之後,研究對象也因地區不同而逐漸分成“歷史”與“史前”這兩個支流:前者自埃及象形文字解讀出來後發展一瀉千里,尤其結合美學與藝術研究,使整個學科成為輔助歷史學的重要學科。相較之下,後者被賦予自然史上的意義:即希望以有限的資料,來理解的人類出現與發展的過程。
[编辑] 人类学架構
[编辑] 人類學的目的
簡單而言,人類學研究的目的就是以全面的方式理解人這個個體。但更深層而言,這種研究不僅僅在於人的軀體構造之理解,而是人類所有思維與想法的可能性。換句話說,人類如何行動、如何認知自己的行動、行動的結果又如何影響人的思考以及人與其他群體、象徵的互動即是人類學最根本想解答的問題。
人類學的研究不在於找出一份解答,也不在於試圖給予一標準答案。相反的,人類學研究試圖找出所有的可能解答,然後用各種解答儘可能回答問題的某個部分。如此回答之下,人類學強調的是尊重每個群體的解答,以及用同理心詮釋每個解答的真實認同。也許在其他學科看來,人類學家只是在玩“換句話說”的遊戲,只是某種不科學的社會科學。但以另種層面而言,人類學的研究目的並非追求一個真實,而是追求所有面向的真實——即使真實只有一個,但每個人看到的“那個”真實,往往難劃齊一。
[编辑] 参考文献
- 威廉·A·哈维兰著,王铭铭等译,《当代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ISBN 7-208-00082-4
[编辑] 参見
[编辑] 外部链接
- 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
- 人类学天地
- 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爱德华·泰勒 著 连树声 译(全文)
- face21cn人类学网站
- Mapping Transdisciplinarity in Human Sciences
- Fundamental Theory of Anthropology
社會科學領域 |
---|
社會學 | 人類學 | 統計學 | 政治學 | 經濟學 | 法律学 | 行政學| 教育學 | 貿易學 | 民俗學 |
部分相關:管理學 | 心理學 | 歷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