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之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井底之蛙,或称坐井观天,是《庄子》“外篇·秋水”中的一则寓言故事。
目录 |
[编辑] 原文
《庄子·秋水》一开始讲述了河伯和北海的对话,秋天黄河涨水,河面陡然变宽,宽到连对岸的牛羊都无法看清。河伯洋洋自得,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但当其来到入海口看到大海之时,才知道自己何等渺小。北海说道:“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本篇其后又讲述了井蛙的完整故事,说得是一只青蛙住在一个陷井[1]之中,一天遇到了一只来自东海的巨鳖。青蛙对鳖说:“你看我多快乐啊,出去可以在井边跳来跳去,回来了可以在井里的洞中休息,在水中可以只把头和嘴巴露出来,还可以把脚踩在软软的泥里。那些虾米、螃蟹、蝌蚪哪个能比得上我?我就是这一井之主,多么地快乐!你干嘛不常到井里来看看呢?”那只巨鳖于是想进到井里,可井却小得连脚都放不进去。鳖对青蛙说:“你见过大海吗?其阔何止千里?其深何止千仞?大禹治水之时十年中有九年洪水,也没有使大海水量增加,商汤之时八年中有七年旱灾,海水也没有减少多少。大海如此不受洪水大旱的影响,这才是住在东海的大快乐呢。”井里的青蛙听了,惊呆了,方才知道自己所居之地是何等的微不足道。
这则寓言深刻讽刺了没有见过大世面的人眼界狭小。
[编辑] 演变
《庄子》这则寓言本无标题,原文中有“井蛙”、“井之蛙”的字样。后人将其演化为井底之蛙和坐井观天的成语。
在庄子稍后的《荀子·正论》中有“坎井之蛙”的说法,写道“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
根据《后汉书》的记载,东汉的马援曾对隗嚣说:“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专意东方。”[2] 这是将《庄子》这则寓言概括为“井底之蛙”的出处。
《庄子》原文中并没有提到井蛙“观天”的情节,从其“出跳梁乎井干之上”的情节看,井蛙是可以跳出井口而看到整个天空的,只是它从未到过大海,所以眼界狭小。而“坐井观天”一词最早见于唐朝人韩愈的《原道》一文,此文写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3] 后来,清代的《说岳全传》附会说北宋靖康之变后徽钦二帝被俘至金国囚禁于陷阱之中而“坐井观天”,[4] 但这种说法并无历史根据。[5]
后人对井底之蛙的寓言还有进一步改编,例如,该故事以“坐井观天”为标题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小学二年级教材,内容由青蛙与鳖的对话改为了青蛙和小鸟的对话。[6]
[编辑] 成語
《井底之蛙》一故事后來被應用成为日常成语,用来比喻和讽刺眼界狭窄或學識膚淺之人。
[编辑] 其他
因为《庄子》这篇寓言,青蛙往往和井底之蛙联系起来,比喻胸无大志的小人物,但也有人另辟蹊径,对蛙作其他的解释,例如毛泽东在1906年秋所做的“咏蛙”[7] 一诗就是如此:
“ | ” |
该诗写出了青蛙的霸气,和井底之蛙所要表现的意境截然不同。[8]
[编辑] 注释
- ^ “井底之蛙”中的“井”原义并非水井,而是指陷阱,参见:宋晓梅(江苏省南通中学),“揠苗助长·不绝如缕·井底之蛙·嗟来之食——简析四个被误解的成语”,《语文知识》2001年11期。[1]
- ^ 《后汉书》“卷二十四 马援列传第十四”。
- ^ 一般认为“坐井观天”一词出于韩愈《原道》一文,参见:廖怀志,“徽钦二帝‘坐井观天’传说与史实考”,《黑龙江史志》2006年第一期,第44页。
- ^ 钱彩(清),《说岳全传》第十九回“李侍郎拼命骂藩王,崔总兵进衣传血诏”。
- ^ 参见:廖怀志,“徽钦二帝‘坐井观天’传说与史实考”,《黑龙江史志》2006年第一期,第43-46页。
- ^ “坐井观天”,《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12课,人民教育出版社。
- ^ 本诗见于罗炽主编的《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华夏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 ^ 明朝人严嵩和薛瑄、清末人郑正鹄都有类似的咏蛙诗,毛泽东的诗可能是改编自其中某人之作,参见:毛翰,“王者之气与大同之梦--从头品读毛泽东诗词”,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