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乌桓,又名“乌丸”、“古丸”,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
[编辑] 乌桓的历史
秦末汉初(前3世紀末)之際,匈奴王冒顿单于击败东胡。东胡人北遷至鲜卑山和乌桓山,各以山名為族號,分别形成鲜卑人和乌桓人。乌桓山即现大兴安岭中部的东西罕山。乌桓隨水草放牧,以穹廬為室,常要向匈奴进贡,匈奴每歲向烏桓徵收牲畜、皮革。
汉武帝元狩4年(前119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进攻匈奴左地,迁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县,置护乌桓校尉,使之与匈奴隔离,為漢偵察匈奴動靜。王莽时期,令烏桓不再向匈奴繳納皮布,多次強召乌桓伐匈奴,甚至以妻子為人質,動輒威殺之,招致乌桓反目,遂降匈奴。
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乌桓趁匈奴内乱之时进攻匈奴,把匈奴赶出大漠以南。东汉对乌桓优抚,允许乌桓人部分移居太原关内各地,駐牧於遼東屬國,乌桓人大多归附于汉。烏桓南遷後,原居地為鮮卑所佔,留在塞外的部分烏桓人民,亦附鲜卑,常助鮮卑寇邊。
东汉末年,辽东、辽西等地的乌桓大人趁乱称王。初平元年(190年),辽西乌桓大人蹋顿统一现辽宁一带的乌桓各部。袁绍赐予蹋顿单于称号。汉献帝建安十年(205年)袁绍官渡之战之后败给曹操,其子袁熙、袁尚投奔乌桓蹋頓,形成殘餘勢力。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戰於柳城,斩蹋顿諸王,降漢者達二十餘萬人。从此乌桓彻底衰落,地位为鲜卑取代。
五胡十六国时期,乌桓与各族杂居,形成“杂胡”。乌桓、鲜卑和匈奴的混血后代“铁弗”人赫连勃勃立国胡夏。参见匈奴历史。
唐朝时嫩江以北有乌丸国,传说是乌桓后人所创。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派兵征伐,之后乌桓融入其他民族。
[编辑] 乌桓文化
乌桓语言系属与鲜卑相同,属东胡系统,有突厥语族、通古斯语族、蒙古语族等不同的说法。
乌桓人以游牧为主,髡发,父死可妻后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