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夷之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華夷之辨,區辨華夏與蠻夷。古代華夏族群居于中原,為文明中心,而周邊則較落後,因此逐漸產生了以文明禮義為標準進行人群分辨的觀念,區分人群以文化和文明程度,而不以種族,合于華夏禮俗文明者為華,或称夏、华夏、中国人,不合者為夷,或称蠻夷、化外之民。東周末年,諸侯稱霸,孔子著春秋大義,提出尊王攘夷,發揚文化之大義。曰:「夷狄用諸夏禮則諸夏之」。如楚國自稱蠻夷,其後文明日進,中原諸侯與之會盟,則不復以蠻夷視之;而鄭國本為諸夏,如行為不合義禮,亦視為夷狄。若夷狄嚮慕中國,能行禮義,則襃揚而進之。華夷之辨,不以種族為標準,而以文化禮義作量度。
中華世界重衣冠禮儀,《春秋左傳·正義》云:“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周易·繫辭下》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周公制周禮而治天下,被儒家尊為聖人。衣冠、禮儀往往用來代指文明。
華夷之辨,在地位上,華夏位居中央,番夷依方位分為「四夷」,即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中國的皇帝是天子,中國的皇朝是天朝,而其他國家和中國的關係是貢國和屬國的關係,其首領只能被稱為王。
華夏文明對周邊地區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周邊國家接受中華思想,又常自稱“華夏”、“中國”,這被称为小中華思想。中國和這些周邊國家和地區合稱為中華世界。由於中華世界為儒家社會,儒家文化是社會的主流文化,因此這些地區又稱儒家文化圈,又因使用漢字而稱為漢字文化圈。
雖然就字面上而言,華夷之辨主要以文化禮儀的有無為標準,但因為各民族文化皆不相同,何謂文化禮儀難有客觀標準,而就中國典籍上的記載來看,華夷之辨區分的主要標準可能是以中華思想的有無,或是對中華文化的友善度為標準。
[编辑] 參見
[编辑] 来源
- [1]
- [ido.3mt.com.cn/Article/200701/show609291c17p1.html]
- [www.zlunwen.com/culture/others/11402.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