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漢語拼讀系統 |
---|
官话 |
現代標準漢語 (普通话/國語) |
法國拼法 |
國語羅馬字 |
汉语拼音 |
拉丁化新文字(北方話) |
德國式拼音 |
注音符號 |
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 |
郵政式拼音 |
通用拼音 |
威妥瑪拼音(威瑪拼法) |
耶魯拼音 |
拼聲拼音 |
漢語拼音對照表 |
粵語 |
標準粵語 (廣府話或廣州話) |
广州话拼音方案 |
香港政府粵語拼音 |
粤拼 |
Meyer-Wempe |
劉錫祥拼音 |
粵語寬式國際音標 |
黃錫凌羅馬拼音 |
教育學院拼音方案 |
粵語標準羅馬拼音 |
耶魯粵語拼音 |
粵語拼音對照表 |
台山話 |
台山話拼音方案 |
平話 |
南部平話拼音方案 |
閩語 |
閩南語 |
白話字(教會羅馬字) |
台灣語假名 |
台灣方言音符號 |
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 (台灣語言音標/TLPA) |
台語通用拼音 |
台語現代文 |
普實台文 |
潮汕話拼音方案 |
海南話拼音方案 |
閩東語 |
福州話平話字 |
客語 |
客語代表音(梅縣話) |
客家話拼音方案 |
台灣客家話 |
台灣方言音符號 |
白話字 |
台灣客家語音標系統 |
客語通用拼音 |
吳語(江南話) |
上海話 |
J. Edkins方案 |
James Summers方案 |
George Ernest Morrion方案 |
拉丁化新文字(江南話) |
上海話羅馬字 |
其他吳語 |
趙元任吳語公約數方案 |
寧波話羅馬字 |
台州話羅馬字 |
溫州話羅馬字 |
贛語 |
贛語代表音(南昌話) |
贛語白話字 |
贛語拼音方案 |
其他贛語 |
普遍的 |
趙元任的通字方案 |
白話字(Pe̍h-oē-jī,POJ)是一種以拉丁字母書寫的閩南語正字法。白話字原本是19世紀時由基督教長老教會在福建廈門所創造並推行的,因此後來被外界稱為教會羅馬字。但是白話字經過發展,使用者不僅包括了福建和台灣的閩南語人士,也有人用之來書寫客語四縣話,因此,白話字已經不限於教會和閩南語。由於是歷史最悠久、最普遍被使用的台語羅馬拼音系統,近年來亦被稱作台語羅馬字。1970年代國民政府在台灣全面禁止白話字,而同時代,閩南民間的白話字也因爲推普運動而漸漸式微。但在此之前,白話字就已經有百年以上的實際使用歷史,亦曾經在閩南和台灣的教會中相當普遍地被使用過。例如,台灣的第一份大眾媒體——創刊於1885年的《台灣府城教會報》(Tâi-oân-hú-siâⁿ Kàu-hōe-pò),正是使用白話字當作文字媒介的。
應注意,白話字本身雖是標音系統,拼寫上妥協於各地腔調及語音的變動,故不盡反映語音。如「蚵」台北腔[o]、台南腔[ɤ],但在白話字都以「o」表記。又例如「電」寫作「tiān」,但現代許多人都受懶音影響而讀近似「tēn」。
目录 |
[编辑] 名稱由來
根據張學謙(nd)的說法,「白話字」這個詞的出現,主要是為了要區別三種不同的漢語書寫方式。第一種是採用文言的漢詩、漢文當作主要工具的書寫方式,過去的閩南語中將這種方式稱之為「孔子字」。第二種則是採用中國北京話的白話文書寫方式,被稱之為「唐人字」。第三種則是閩南人日常使用的白話,因為這種書寫系統既不是高深的漢文,也不是非母語的官話,而是描寫日常生活的口語語言,所以叫做「白話字」。
雖然有人將「白話字」稱之為「教會羅馬字(Church Romanization)」,但是,大多數現在提倡白話字的學者,都不贊成採用這個名稱來稱呼這個文字。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這個稱呼會讓人聯想到教會,「然而實際上,非教會人士使用白話字反而比教會人士還多」(張學謙 nd;張裕宏 nd)。
[编辑] 語音系統
[编辑] 子音
塞音及塞擦音 | 鼻音 | 擦音 | 邊音 | |||
---|---|---|---|---|---|---|
清音 | 濁音 | |||||
不送氣 | 送氣 | |||||
唇音 | p /p/ 邊 |
ph /pʰ/ 頗 |
b /b/ 文 |
m /m/ 毛 |
||
舌音 | t /t/ 地 |
th /tʰ/ 他 |
n /n/ 耐 |
l /l/ 柳 |
||
齒音 | ch /ts/ 曾 |
chh /tsʰ/ 出 |
j /dz/ 入 |
s /s/ 時 |
||
牙音 | k /k/ 求 |
kh /kʰ/ 去 |
g /g/ 語 |
ng /ŋ/ 雅 |
||
喉音 | h /h/ 喜 |
[编辑] 母音
前元音 | 央元音 | 後元音 | |
---|---|---|---|
高元音 | i /i/ | u /u/ | |
中元音 | e /e/ | o /ə/ | o· /ɔ/ |
低元音 | a /a/ |
- 有些腔調的o是發成半閉後圓唇元音 [o]、半閉後不圓唇元音[ɤ] 。
[编辑] 聲調
(以a為標注範例)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陰平 | 陰上 | 陰去 | 陰入 | 陽平 | 陽上 | 陽去 | 陽入 |
a | á | à | a+入聲韻尾 | â | ā | ā | a̍+入聲韻尾 |
[编辑] 備注
- 第6聲(陽上),並入第7聲(陽去)。
- 第4、8聲為入聲。
- 入聲韻尾:有p、t、k、h四種。
[编辑] 歷史背景
[编辑] 肇始與發展
1860年,清政府與西方列強簽訂「天津條約」,正式准許外國傳教士去中國傳教。但事實上在此之前,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傳教士,就已經在閩南和台灣傳教。
白話字最初在廈門正式推行是在1850年,但它的濫觴可以追溯到1815年馬禮遜在馬六甲開辦的英華學院所擬定的漢語羅馬字方案,白話字的最初方案可能就是發源于英華學院的。後來外國傳教士來廈門傳教,就是使用這方案學習廈門腔閩南話。1844年-1848年,約翰•盧還在廈門編了一本《羅馬化會話字典》(按即《厦門詞彙》),顯然也是爲了幫助傳教士學習廈門腔閩南話。由此可見,這種白話字起初是爲了外國人學習厦門話而設計的。
後來,傳教士們爲了讓信徒們自己閱讀《聖經》,就把原來爲外國傳士學習廈門話而設計的白話字用來翻譯《聖經》。第一個用白話字翻譯《聖經》的是養雅各,他用羅馬字拼寫《聖經》的一部分,即《創世記》中約瑟的歷史記載。而第一個拿這種白話字對教徒進行教學的是打馬字(John Van Nest Talmage,1819年-1892年),1850年他和養雅各、 羅帝一起在廈門的一個教會學校教學羅馬字,使用的書就是養雅各翻譯的《聖經》。
在閩南白話字推行初期,羅帝編纂了一部《英-中廈門本地話指南》(按即《廈門話課本》),1855年在廣州出版。之後,杜嘉德(Carstairs Douglas,1830年-1877年)根據約翰• 盧的《羅馬化會話字典》(《廈門詞彙》)編纂了一部《廈門本地話或口語字典》(按即《廈門白話字典》,1873年)。後來打馬字又參考杜嘉德的字典編纂了一部《廈門音字典》(1894年)。這些對于閩南白話字的形成和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1913年,甘爲霖(William Campbell,1841年-1921年)用白話字編撰了《廈門音新字典》。
閩南白話字産生以後,在教會裏迅速傳播,影響很大。它從廈門傳播到閩南各地,從福建傳播到台灣,從中國傳播到東南亞。從1850年到民國初年,盛極一時,獲得預想不到的效果。這些教會人士之所以會推動白話字,是因為他們認為白話字有以下的一些優點:
- 白話字比漢字容易讀,很快就可以學會;
- 白話字比漢字還容易寫;
- 不管是男女老少都可以學白話字;
- 可以幫助教會的發展;
- 各行各業的人士都可以受益而獲得相關知識;
- 白話字也可以幫助漢字的學習。(引自張學謙 2004,原文是白話字,已翻譯成中文)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上所列的這些理由當中,除了第四點和宗教直接相關以外,其他的理由都是和白話字的工具性用途相關的。
20世紀20年代以後,由于國語運動的興起和注音字母的推行,教會不再宣傳白話字,但是白話字的影響在教會裏却不斷擴大,許多教徒繼續學習和使用白話字,用白話字讀《聖經》,用白話字寫信。
根據1955年黃典誠先生的統計,當時閩南白話字的傳播地區和人數如下:
地區 | 人數 |
---|---|
福建(閩南等地) | 34000人 |
廣東(潮汕等地) | 1000人 |
其他省市 | 8000人 |
台灣 | 32000人 |
越南 | 2000人 |
緬甸 | 1500人 |
泰國 | 7000人 |
菲律賓 | 7000人 |
馬來西亞 | 10000人 |
印尼 | 10000人 |
其他國家和地區 | 3000人 |
合計 | 115500人 |
值得一提的是,在白話字傳入台灣之前,台灣第一個出現的羅馬字書寫系統並不是「白話字」,而是源於17世紀台灣荷西殖民時期、描寫平埔族語言的「新港文」,其被使用的時間大概一直到19世紀初期為止。「白話字」則是台灣歷史上第二個出現的羅馬字書寫系統,不過,這套新書寫系統的應用範圍並不限於原住民語言,同時也還包括了鶴佬語和客語。
[编辑] 白話字在台灣
[编辑] 政府压制和發展困境
1880年代,是白話字發展的高峰時期,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清朝並不是一個現代型的民族國家,所以民間的文字推廣運動並未遭受到國家的打壓。因此,在台灣清治時期的末期,通曉白話字的人不但不侷限於長老教會的信徒,甚至在相當程度上還流傳於一般民眾之間,極盛時期擁有數十萬人的讀者人口(酒井亨 2003)。不僅如此,白話字也開創了台灣新文學創作的基礎。在1920年代傳統漢字文人使用白話漢文書寫創作之前,已有不少用白話字,亦即羅馬字書寫的台灣新文學作品(蔣為文2004)
然而,等到台灣成了日本的殖民地以後,殖民政府當局以片假名另造台語拼音系統,並透過教育體系等權力機構流通該新造的系統,以便打擊、打壓白話字。1922年,台灣近代抗日運動中最重要的台灣文化協會成立後,在蔡培火熱烈的建議下,於1924年將白話字的推廣訂為該協會的主要工作之一,並決定出版白話字相關書籍。然而,蔡培火向日本台灣總督府所申請設立的白話字研習班,不但未能得到許可,甚至遭警方以暴力方式鎮壓、禁止(酒井亨 2003)。最後,連以白話字書寫發行的《台灣教會公報》(原《台灣府城教會報》),也因妨礙日本殖民者的「國語(日語)運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迫停刊。(酒井亨 2003)。
二戰後,因為推行國語而打擊白話字的例子不勝枚舉:1969年,下令禁止在教會公報中使用白話字;1973年,在香港發行的Embree氏之《台英辭典》(使用白話字)亦被禁止進口、沒收[1];1975年,天主教瑪利諾會與基督教台灣長老教會新譯的台語聖經以及泰雅語聖經(均使用白話字)亦被查禁;1984年教育部函請內政部制止教會使用羅馬拼音傳教;其他雜誌一刊登白話字馬上就被查禁等(酒井亨 2003;董芳苑 1996;張裕宏 nd)。
[编辑] 1990年代以後的發展
隨著台灣解嚴以後政治上的自由化,曾經因為倍受打壓而沉寂了一段時間的白話字,也在母語運動參與者的推動下慢慢重新恢復生機。1990年代,民進黨執政的一些縣市,開始用白話字編小學的台語文教科書,這是白話字第一次正式進入公部門所設立的學校裏面。這個時候,國民黨改變過去對付白話字的高壓策略,改採「分而治之」的手段,由其所掌控的國語推行委員會另外公布TLPA系統,和白話字相對抗,造成台語文寫作者和推行者之間的內部矛盾(張學謙 2004)。
不過,母語運動的推行者依然以民間自發性的力量,透過種種不同的台語文書寫方式(包括白話字),對台灣本土語言的書寫進行種種的實驗。比如說《台文通訊》、《台文罔報》、《台灣字》、《TGB通訊》、《台灣鄉土雜誌》等刊物,[1]以及「5%台譯計劃」、「台灣羅馬字協會」等團體,都對白話字在1990年代以後的推展有很大的貢獻(蔣為文 2001;陳鄭弘堯 nd)。
此外,由於電腦在現代文字書寫中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也開始有台語文運動的推行者開始進行各種將白話字加以現代化、電腦化的工作。比如說,目前已經開發了好幾套和白話字相關的電腦文書處理系統(見鄭良偉 1993;蘇芝萌 1995等),也已經有了網路上的線上字典、百科全書等。2004年6月底,ISO(國際標準組織)已經通過葉密豪(Michael Everson)、戴凱序(Tè Khái-sū)、陳柏中(Tân Pek-tiong)以及陳鄭弘堯(Tân-Tēⁿ Hông-giâu)聯名申請將白話字符號加入萬國碼(Unicode)的提案,所有的白話字符號已經都包含在國際標準裏面(張學謙 2004)。
[编辑] 文獻及出版品
白話字的出版品在各種不同領域都累積了不少文獻。由於,白話字一開始是為了傳教的目的而發展出來的,宗教領域的文獻自然在白話字中佔了相當程度的重要地位(蔣為文 2001)。第一本白話字的新約聖經《咱的救主耶穌基督的新約》(Lan e Kiu-chu Ia-so· Ki-tok e Sin-iok)在1873年由馬雅各牧師編輯出版,第一本白話字的舊約聖經《舊約的聖經》(Ku-iok e Seng Keng)則在1884年出版(以上兩個書目係引自蔣為文 2001;Tada 200a, 2000b),對白話字在早期台灣教會的推動有很大的幫助。此外,白話字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報》則在1885年由巴克禮(Thomas Barclay)牧師發行。
至於,在非宗教領域的相關文獻,除了上述白話字字典和辭典的編輯以外,不論是在文學、數學、醫學、社會評論等領域,也都有相關著作出版(關於比較詳細的相關書目,可以參考楊允言所編輯的《POJ書目》,見楊允言 nd)。比如說,倪為林於1897年出版的數學書籍《筆算的初學》(Pit-soan e Chho· -hak)、戴仁壽(G. Gushue-Taylor)於1917年出版的《內外科看護學》(Lai-Goa-Kho Khan-ho-hak;英文名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Nursing)、鄭溪泮(Teⁿ Khe-phoan)於1926年所出版的小說《出死線)》(Chhut Si-Soaⁿ)、蔡培火(Chhoa Poe-hoe)於1925年所出版的社會評論書籍《十項管見》(Chap-hang Koan-kian)等(引自蔣為文 2001)p
[编辑] 注釋
- ^ 陳鄭弘堯 (nd)一共列出了25本台語文的相關刊物,其中有不少是採用白話字當作書寫工具的。關於沒有在這裏列出來的相關刊物,可以參考該文。
[编辑] 參考出處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 陳鄭弘堯,母語刊物,暗光鳥e厝[online]。(引用於2005年1月7日)[2]
- 董芳苑,1996,論長老教會與台灣的現代化,見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頁183-206。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 Douglas, Carstairs. 1873.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 with the Principal Variations of the Chang-Chew and Chin-Chew Dialects. supplement by Thomas Barclay. London: Trubner & Co.
- 甘為霖編輯,1965,廈門音新字典,9版。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
- 蔣為文,2001,白話字,囝仔人teh用e文字?台灣教會白話字e社會語言學分析,脫漢中心[online]。(引用於2005年1月5日)(該文收錄於蔣為文2005《語言、認同與去殖民》台南:成功大學)[3]
- 蔣為文,2004,羅馬字是台灣新文學ê開基祖,白話字研究中心[online]。(引用於2007年10月7日)(該文收錄於蔣為文2005《語言、認同與去殖民》台南:成功大學)[4]
- 酒井亨,2003,台語羅馬字的衰退係外來政權鎮壓的後果[online]。6月11日(引用於2005年1月7日)[5]
- Medhurst, Walter Henry. 1832. A Dictionary of the Hok-Keen Dialec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ccording to the Reading and Colloquial Idioms. Macao: Honorable East India Company's Press.
- 蘇芝萌,1995,HOTsystems鶴佬台文系統。蘇芝萌出版。
- Tada, Kei,2000a,Fw: POJ subok [online]。6月4日(引用於2005年1月7日)Tai-gu-bang 倉庫[6]
- Tada, Kei,2000b,Fw: subok [online]。9月7日(引用於2005年1月7日)Tai-gu-bang 倉庫[7]
- 楊允言,POJ書目 [online]。(引用於2005年1月7日)允言 Un-gian e台語文網頁[8]
- 張學謙,白話字是啥? [online]。(引用於2005年1月5日)張學謙e台語文網站[9]
- 張學謙,2004,白話字世俗化、本土化kap現代化的歷程 [online]。9月13日(引用於2005年1月7日)Tai-gu-bang 倉庫[10]
- 張裕宏,白話字基本論:台語文對應&相關的議題淺說 [online]。(引用於2005年1月5日)允言Un-gian e台語文網頁[11]
- 鄭良偉,1993,台語電腦文書處理系統使用手冊。台北:前衛。
- 李煕泰,許長安,廈門話文,廈門文化叢書,鷺江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精裝本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相關資源
- 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台語羅馬字進修教學網站
- 允言 Ún-giân ê台語文網頁:白話字-漢字線上字典
- 台語/華語線頂辭典:白話字Unicode介面(要在Wikipedia上寫白話字必須採用該系統)
- Wikipedia ê Holopedia:白話字的百科全書
- 白話字和萬國碼:字型及軟體開發
- Taiwan Buffalo International:白話字研究
- 台灣羅馬字協會官方網站
- 台灣鄉土母語羅馬拼音網
[编辑] 相關書目
- 允言 Ún-giân ê台語文網頁:白話字書目
- 中央研究院閩南語典藏:研究資料(白話字的部分有些明顯的小錯誤)
- 暗光鳥ê厝:圖書館
[编辑] 重要文獻
- 台灣白話字的Unicode符號(非最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