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納德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觀測資料 曆元 J2000 |
|
---|---|
星座 | 蛇夫座 |
赤經 | 17h 57m 48.5s |
赤緯 | +04° 41' 36" |
視星等 (V) | 9.57 |
特性 | |
光譜分類 | M4 V |
B-V 色指數 | 1.74 |
U-B 色指數 | 1.28 |
變星類型 | 天龍BY 型變星 |
天體測定 | |
徑向速度 (Rv) | -106.8 km/s |
自行 (μ) | RA: -797.84 mas/yr Dec.: 10326.93 mas/yr |
視差 (π) | 546.98 ± 1.00 mas |
距離 | 5.96 ly (1.828 pc) |
絕對星等 (MV) | 13.26 |
詳情 | |
質量 | 0.17 M☉ |
半徑 | 0.15-0.20 R☉ |
光度 | 0.0004 L☉ |
溫度 | 3,000 K |
金屬量 | 10-32% Sun |
自轉 | 130.4 days |
年齡 | ~1.0 × 1010 年 |
其他命名 | |
V2500 Oph, BD+04°3561a, GCTP 4098.00, GJ 699, LHS 57, Munich 15040, Gl 140-024, LTT 15309, LFT 1385, Vyssotsky 799, and HIP 87937.
|
巴納德星位於蛇夫座β星附近,第66星的西北側,位置赤經 17時58分,赤緯 4度41分,星號為BD+04°3561a,它是由美國天文學家愛德華·愛默生·巴納德擔任美國芝加哥大學天文學教授時,於1916年在葉凱士天文臺發現的,為紀念他在天文學的貢獻,後來稱之為「巴納德星」。
目录 |
[编辑] 特點
巴納德星之所以成為天文學家所矚目的熱門星球,是因為它有幾點與眾不同的地方。
第一是自行大,是目前所有已知恆星中自行運動最快的恒星,因此有時候也叫做逃亡之星(Runaway Star),它的自行比大熊座的飛行之星快一倍。一般恒星的自行一年還不到1角秒,牧夫座的大角星算是自行比較顯著的,一年也才不到2角秒,而巴納德星的自行一年是10.31角秒,這相當於只需175年,就可在天上移動一個月亮直徑的距離!
第二是距離近,它距離我們太陽系只有5.96光年,是除南門二系統(半人馬座α三合星)外,距我們第四近的恒星。有趣的是,巴納德星現在正向著太陽系的方向運行,預估公元11800年時,會距地球僅3.85光年,當時它就會成了除太陽以外離地球最近的恒星。
第三個也是巴納德星最吸引人的地方,是這顆恒星周圍很可能有兩顆大小約等於木星和土星的行星在圍繞著它旋轉,是離我們很近的另一個太陽系。
[编辑] 自行運動與視向運動
一般而言,恆星應該是「恆定不動」的,但其實天上的每一顆星都在動,只是因為恆星通常距離我們都在數百、數千甚至數萬光年外,即使恆星有移動,相對位置改變也很小,很難察覺出來,在人的有生之年是看不出它在動的,但是如果恆星距離較近,相對就容易看出它的改變,天文學家稱此為「恆星自行運動」。但恒星自行運動只反映了恒星在垂直於我們視線方向的切向速度。恒星在沿我們視線方向也在運動,其速度稱為視向速度。
巴納德星每年自行運動約10.31角秒,相當於每秒走90公里,它的視向速度是以每秒106.8公里接近我們。以此速率計算,天文學家認為公元11800年時,它將運行到距離太陽3.85光年處,而成為除太陽外最接近我們的恒星,取代比鄰星(4.3光年)的位置,那時亮度將增加到8.5等。
[编辑] 行星系爭議
天文學家Peter van de Kamp在1963年發表對巴納德星自行運動擾動現象的觀測與分析,推測它可能有一顆大小約等於木星的行星以24年為週期繞其運行,當時曾獲得多數天文學家的同意。但到80年代當收集的數據越來越多,發現許多矛盾後,這個結論開始有爭議,目前普遍認為當年的推論是錯的。
新的分析認為巴納德星有兩顆行星;其中一顆行星的軌道週期為11.7年,軌道半長軸約2.7天文單位,質量約為木星的0.8倍;另外一顆星則為20年、3.8天文單位和約0.4倍。如果這些資料是正確的,則這將是用天體照相測量法找到的第一個包含有類行星的行星系。這些觀測需要極精確而長期的測量,所以對它們的推論還只是暫時的。
無論最終結果如何,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確實已經發現了巴納德星運行在同一軌道面上的行星系,只是更確切的證實還有待於今後的研究。
[编辑] 亮度、直徑與質量
巴納德星屬於紅矮星,光譜分類為M4V,表面溫度約為3000 K,視星等是9.6等,亮度很弱,以肉眼觀測是看不見的。它的絕對星等是非常弱的13.3等,若將它和太陽放在一起,則它的明亮度只有太陽的萬分之四。
它的質量約為太陽的17 %,直徑約是太陽的1/6,相當於只有地球的20倍大。